我国银行卡产业中的反垄断问题分析

时间:2022-04-23 07:54:25

我国银行卡产业中的反垄断问题分析

摘要:银行卡产业经常遭受涉嫌垄断的指责,部分学者认为银行卡组织在交换费集中定价机制上滥用垄断权利。通过分析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认为银行卡产业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在反垄断的问题上应结合其产业特征、发展现状予以综合考虑。对于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当下的核心在于降低产业成本并提高产业竞争能力,而非反垄断。在近期发生了银联与VISA对战事件后,这一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银行卡产业;双边市场;交换费;反垄断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313-02

1 银行卡产业发展与反垄断问题的提出

银行卡自问世以来就以其高效便捷的支付模式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以我国为例,虽然我国银行卡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多年的高速发展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银行卡市场。从1985年第一张银行卡诞生到2009年末,我国发卡机构已达261家,其中境内发卡机构218家;发卡总量达20.66亿张。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银联境内联网商户达157万户,联网POS机达241万台,联网ATM机21.5万台。银行卡交易额也呈现快速递进增长。2009年,银行卡业务合计196.91亿笔,金额165.99万亿元,当年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达到7.7万亿元。银行卡渗透率由2001年的2.7%上升到2009年的32%。至此,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已初具规模。

然而,银行卡产业在向社会提供便捷支付方式的同时,其运作模式以及相关规则也不断受到各方的质疑,甚至是抗议与诉讼。最早对银行卡组织进行反垄断诉讼的是美国全国银行卡公司诉维萨一案,诉由是维萨制定交换费的行为是一种垄断势力的表现。不过最终法院判定Visa没有滥用垄断权利。2004年,我国深圳有近50家零售企业通过该市零售商业协会向深圳银联和深圳银行同业公会发出警告,要求降低刷卡手续费标准,并以联合拒绝刷卡消费进行抗议,从而掀起银商大战的风波。

2 银行卡产业的运作机制

根据Rochet和Tirole对双边市场的定义,假定市场中的一项交易需要在某个平台上进行,该平台向交易双方出售平台产品或服务,并分别向买方和卖方收取Pb和Ps的费用。如果交易量仅仅依赖于总价格水平P=Pb+Ps,即对总价格在买方和卖方的重新分配不敏感时,该市场是单边市场。反之,若P保持不变时,Q只随着P的结构变化,即随着Pb和Ps的相对变化而变动,那么这个平台市场则为“双边市场”。

银行卡产业市场就是一种典型的双边市场。它涉及的市场参与者包括消费者、特约商户,以及分别为消费、特约商户提供服务的发卡银行、收单银行以及银行卡组织。它们共同构成了银行卡产业市场的网络。当交易发生时,消费者从商户那里购买商品后向发卡银行支付商品价格和卡费,发卡银行收到资金后,将扣除交换费后的资金支付给收单银行;收单银行在扣除商户扣率之后,将剩余资金支付给商户。商户扣率由交换费、收单服务费、银行卡组织网络服务费组成。在选择银行卡支付时,消费者既会考虑银行卡的持卡成本、资金的安全性,还会考虑持卡消费是否便捷。如果受理银行卡的商户越多,持卡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也越大。同理,商户在选择受理银行卡时不但会考虑受理银行卡对销售量的影响、支付给银行卡组织的费用,还会考虑有多少消费者愿意持卡消费。持卡消费者的数量越多,商户也就越乐于受理银行卡。

上述运作机制中的核心问题是交换费的制定。对于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银行卡产业而言,交换费往往不是覆盖交易成本的价格,而是银行卡组织用以构建支付网络、平衡商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工具。在这种机制下,消费者往往只需支付卡费就可享受银行卡网络服务,而商户则要付出比卡费更高的扣率才能享受银行卡网络服务。该定价策略的原因在于,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面对价格弹性不同且相互之间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定价的焦点问题是为交易平台的两边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在银行卡市场中,由于消费者对银行卡的需求弹性远远大于商户的需求弹性,卡费的上升将导致消费者放弃使用银行卡,从而导致整个产业规模迅速萎缩。因此银行卡组织通常采用前述的不对称定价策略,即以低价甚至是免费来培养出一定的持卡消费者群体,通过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持卡消费。而在另一边则向商户收取较高费率以保证发卡组织的盈利。而如果把费用在商户和消费者之间平摊的话,价格弹性较高的消费者将放弃使用银行卡,使得银行卡组织将无法保证足够的交易量。

3 “银商之争”的原因及是否应对我国银行卡产业进行反垄断规制

3.1 引发我国“银商之争”的制度原因分析

1993年由央行牵头的“金卡工程”结束了各商业银行为争夺商户所进行的POS机重复设置大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卡的联网联合问题,促进了银行卡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金卡工程”未能有效解决银行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无法满足银行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国银联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于2002年在央行的批准下设立的。

从职能定位上看,中国银联的经营宗旨与经营范围看其具有明显的行政职能。在银联的官网上,笔者发现其职责是“制定和推广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入网标准,统一银行卡跨行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形成银行卡产业的资源共享和自律机制,从而对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起到引导、协调、推动和促进作用。”然而同时银联又赋予自身“联合商业银行,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的经营功能。这使得银联的性质定位不清晰,从而在运作中难以真正将两种职能准确行使到位。因为银联一方面既充当着行业规范与标准的制定者,另一方面又以国内惟一的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运营商的身份参与银行卡产业的运作与利益分配。这种政企不分的模糊定位很容易在实践中为竞争对手、商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反垄断诉讼的潜在空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的5年过渡期已满,外资银行卡机构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市场,银联已经面临着实力强大的银行卡运营商如Visa和MasterCard的激烈竞争,从今年上半年Visa封堵银联境外卡事件中就可以看出银联目前的垄断地位也正遭受威胁。这为商家抗议银联的垄断地位增添了一定的砝码,也为其他同业竞争者提起反垄断诉讼埋下伏笔。

3.2 银联制定商户扣率是否涉嫌垄断

3.2.1 我国商户扣率现状分析

根据央行的《中国银联入网机构银行卡跨行交易收益分配办法》,可以得知POS机跨行交易的商户结算手续费收益分配,采用固定发卡行收益和银联网络服务费方式执行,具体标准是:(1)对宾馆、餐饮、娱乐、珠宝金饰、工艺美术品类的商户,发卡行的固定收益为交易金额的1.4%,银联网络服务费标准为交易金额的0.2%。(2)对一般类型的商户,发卡行的固定收益为交易金额的0.7%,银联网络服务费的标准为交易金额的0.1%。此外,对房地产、汽车销售、航空售票、加油、超市等类型的商户还可通过限额和限比例的方式予以适当优惠。而同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商户扣率一般都维持在1.5%到2%之间,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商户扣率并不高。

3.2.2 不平衡定价策略(消费过程的单向收费)是否说明银行卡组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我国《反垄断法》第17条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方式共列了七项,其中第一款第一项禁止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毫无疑问,银行卡组织是具备市场支配地位的,但其不平衡的定价策略是否就意味着垄断定价呢?在单边的垄断市场,垄断厂商可以通过制定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然而,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银行卡产业市场中,对持卡消费者制定低于其交易成本的价格和对商户制定高于其交易成本的价格,这是银行卡组织提高整个平台交易量的有效方式。另外,双边市场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和需求的互补性也限制了银行卡组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能力。在双边市场中,任何想从单个需求者一方获取超额利润的策略都将是自我毁灭的过程。在银行卡产业中,如果银行卡组织设置较高的商户扣率,虽然其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利,但这将降低商户受理卡支付的需求,商户需求的减少又将使消费者对卡的需求降低,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降低整个平台的交易量。因此,银行卡产业中交换费过高并不表明垄断力量的存在,看待交换费应该从整个网络平台上的交易总量最大化出发。而且,依上文所看,目前商户扣率并不高。

3.2.3 银联与各签约银行联合定价是否违背《反垄断法》

根据一般的反垄断法理论,市场竞争者之间协调价格的行为一般都会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控制力量,并进而达到消除市场竞争的目的。这一行为最终也以限定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而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我国《反垄断法》第23条也对横向垄断协议有明确的禁止规定。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银行卡产业中,由于个签约银行都存在竞争关系,而这些成员银行与卡组织(如中国银联)共同制定交换费的行为本身就是违背《反垄断法》的。然而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银行卡产业中,并不能直接断定该定价机制就是违背《反垄断法》的。

通常而言,市场谈判定价有双边谈判与联合谈判,前者是指由每一个发卡行与收单机构分别就利益分配进行谈判。然而我国有261家发卡机构,如果采用双边谈判的话其成本是相当高昂的。双边谈判机制将导致市场中出现“搭便车”现象,即为了节约谈判成本,部分签约银行将不参与交换费的谈判,而是直接利用其他银行的谈判成果。这就将导致大量双边交换费协议不能达成,即便有协议达成,其协议也很难保护消费者利益,因为不能保证整体费用成本的下降,这将影响整个银行卡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联合定价是有其优势与必要性的。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近几年为提高同国际三大铁矿石巨头的议价能力,国内主要的钢铁公司都开始依靠中钢协的市场整合能力集中与力拓、比和必拓等公司进行谈判。虽然谈判效果不佳,但联合定价的模式是可取的。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银行卡产业是个典型的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产业,其价格结构是决定市场交易总量的关键要素,同时交换费的设定对平衡价格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银行卡产业进行政府规制是不能简单地用单边市场的规制理论来解释的,任何对交换费的规制政策都必须先考虑如何使网络交易量最大化,否则将导致错误的公共政策。

早在2005年,央行、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九部门就联合了《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在提出受理市场量的发展目标的同时,注重受理市场制度建设,要求相关部门规范受理市场发展,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收费定价机制。因此,就目前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状况而言,其发展的策略在于理清产业各利益相关方的业务关系,降低银行卡交易的单位成本,从质的方面扩大整个产业规模。当然根据上文所述降低成本并非仅强调降低商户扣率,否则只能是将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

此外,根据我国加入WTO所达成的协议,其要求行业规制机构必须与运营者完全分离。因此央行及银监会应当加快推动我国银行卡产业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银联运营机制的市场化,逐渐消除其在消费者与商户思想中行政垄断者的形象,并积极应对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后所带来的国外银行卡组织的竞争,以提高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胥莉,陈宏民,吕艳.从银商之争看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垄断与竞争[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0).

[2]岳中刚.银行卡产业运作模式与反垄断问题研究[J].当代财经,2007,(3).

[3]董维刚,张昕竹.银行卡产业特征与反垄断难题[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6).

[4]张,于葳.从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机制看“银商纠纷”的制度根源[J].财经问题研究,2006,(4).

上一篇:中职学校应用写作教学探析 下一篇:外军装备保障信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