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报刊评论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04-23 07:48:18

新媒体时代报刊评论的地位及发展趋势

【摘要】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报纸提供的信息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之新媒体的日渐发达,要想获得信息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报纸要想生存就必须呈现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观点,因此,报刊评论会成为将来报刊的主导题材,只有进一步重视和加大评论文章的比重才能在媒体竞争中获胜。

【关键词】 新媒体 报刊评论 网络 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时代报刊评论的处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完善,我们的社会舆论环境越来越宽松,公共话语空间越来越大,这就为时评的勃兴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而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思潮,人们不仅需要大量及时有效的信息,而且需要对信息的深入解读、阐释、分析和评论。新媒体的出现,人们面临洪水般涌来的海量信息,亟需对信息加以理性的梳理、导航,阐明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发展趋势。因此有学者断言,中国的传媒竞争已经进入“观点竞争”的时代。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胜出,新颖、独到、尖锐的观点遂成为各媒体新的诉求。

报刊评论在未来定会占据越来越多的版面,与新媒体一起角逐,使平面媒体获得新的优势,而目前各种各样新的评论样式也预示着报刊评论的再次回归。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政论报刊时代的到来。但是,未来的报刊评论时代却不是政论时代的简单的再现,它承担着更为深刻的职责和功能。

时下,报业同质化竞争越发严重,评论越来越成为报纸发出独特声音、独树一帜的武器。近年来,评论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从最初的单独评论到专门的评论专栏再到集中的评论专版,我们看到报纸评论迅猛的发展步伐和坚定的主导地位。一种新闻体裁在媒体中的运用程度和运用方式是同整个媒介环境和受众需要紧密相连的,现如今,选择报刊的受众也普遍是受教育程度较高、需要的是更为专业化具有思想深度的思考。

二、新媒体时代报刊评论的地位

今天,对于受众而言,迅速获取信息,首选互联网甚至手机等新媒体;直观形象地获取信息,首选电视;深刻了解新闻的本质和内涵,就阅读报纸。造成这种天然分工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同媒体的技术基础和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媒体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不同特点所造成的。可以说,在传播媒介的一些基本功能方面,报纸在媒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重视并做好评论工作,是任何一家报纸成熟的标志。这不仅仅因为“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更因为这是多元化传播格局中提高报纸竞争力的利器和法宝。

这就意味着报纸能通过评论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受众接受信息的同时,也需要了解社会对信息价值和指向的评价,尤其是在重大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面前,而这恰恰是报纸的优势。报纸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重视观点、思想传播的传统;同时,报纸本身更适合深度阅读,易于保存和品味。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报纸不仅仅是新闻纸、信息纸,更应该是思想纸、观点纸。在公众、媒体和政策这个三角关系里,虽然电视对公众的影响最大,报纸对公众的影响比不上电视,但对参与决策的知识界、舆论领袖、政界等精英集团影响最大。在影响决策的过程中,没有媒体能与报纸相比。

报纸要给读者提供新闻的本质和内涵,提供思想和观点,一方面靠信息选择的标准,在有限的版面内,选择发表哪些信息,用标题、版面等手段对信息做出什么评价等,但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报纸的评论。

报纸评论的优势在于“可信赖性”。网络的“草根”精神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评论者。相形之下,报纸评论面临着挑战。不管世界发生了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个说话的地方。而在网络的另一端,也许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在阅读你的观点,倾听你的发言。这种突如其来的话语权让网络的魅力无限张扬,尤其是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他们将更加迷恋于这个能够自由自在地铺陈个性的舞台。

但是,正因为网络评论的“低门槛”和开放性,使得公众在获得话语权的同时也在滥用话语权。网络上谩骂声不止……清晰而理智的声音,往往被发泄、攻击、偏见、愚昧甚至别有用心的惊人之语所淹没。因此有学者认为,与严肃的报纸评论相比,网络评论始终“弥漫在散漫无稽的氛围中”。大多数网民发表言论时,更多地注重率性和痛快,而不屑于或者不能够以建设性、创造性的态度和架构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恰恰是报纸评论的最大优势,是报纸评论数百年来生生不息、名篇不断的“生命线”。

三、新媒体时代报刊评论的走向

(一)“政论报刊时代”的回归

报刊的优势在于其深度,在于其能够根据受众和时代的不同特征而变化。今天的媒体竞争已经进入“观点时代”,以往我们强调,竞争的制胜之道是提供及时、准确、丰富的信息,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报纸提供的信息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独家新闻的可能性明显减少。因此,一份报纸能否在提供信息以外,呈现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到见解的观点,无疑成了决定报纸质量和影响力的主要因素。《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表达过一个很精辟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对于媒体而言,话语权就是力量。这一点对主流大报来说更是如此,对于整个报纸媒介也是如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报刊评论能够成为将来报刊的主导题材,在报刊专业化的趋势下只有进一步重视和加大评论文章的比重才能在行业之间和同是纸制媒体的竞争中获胜。政论时代那种重视评论,以评论为主要武器的情况定会重现,但决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具有更深的含义和特点。

(二)报刊评论成为沟通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桥梁

报纸博客的出现,体现出深度报道评论化的趋势。传媒行业之间,在网络媒体不断发展壮大时,提供新闻的任务渐渐过渡,这对于报纸媒介不是种威胁和压制,而是种解脱,在广播电视兴起时,因为它们的转瞬即逝性,不宜保存等弱点,报纸还不能完全从这个任务中解放出来,然而网络媒介可以说是提供新闻内容本身最好的媒介,那么报纸也就可以完成自己最为优势的部分――评论,体现深度优势的形式和内容。相对来讲,网络评论的优势在于草根性,在博客上无论你是谁,有怎样的看法和观点都可以一吐为快,在这时,需要报纸发表权威性的话语,这便是报纸评论的应对策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既然“可信赖性”是报纸评论的生命,我们就应该下大力气保持并发扬之。报纸评论应该继续站在理性和公平正义的制高点上,用相关法律法规和主流民意的基本要求,评判优劣,区分良莠,辨别正误,揭示美丑,引导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本质,透过层层迷雾见真知,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将看问题的立场、方法、观点逐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受众之中。

(三)报刊评论更加深入化、专业化、多样化

今天的报刊评论呈现出不同于早期政论文章的特点,那就是更加深入化和专业化,每当有大事件发生时,大众产生看看这份报纸怎么说的良好心理期待将会是每份报纸的追求。

网络时代能搜索全部的资讯,但越是眼花缭乱,就越是迷失,但当一份专业的报纸驻在心中,便会产生认同感,这就需要时效性的评论,看清事实,影响舆论,做出反映,进一步影响事态的发展趋势。同时报纸评论要吸纳网络评论的优长,在时效性、传播速度、开放性、交互性、参与性等等方面多想想办法,多开动脑筋。打破多年来由上而下的单一声音,在报纸评论的选题上做到丰富多彩。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都可以成为报纸提供评论的舞台。打破非黑即白的直线思维模式,为各种观点、方法提供解说的舞台,通过多角度的解读达到还原事件和现象真相的目的。改变教训人的面目、教育人的口吻,多在平民化、大众化、多样化上下功夫,多用平民的视角看问题,多关心百姓关心的问题,多为百姓的利益说话。打破“老一套”、“老规矩”的写作编发模式,多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式,在小型化、形象化方面多做些努力。增强报纸评论与新闻报道的配合意识,使评论和报道一实一虚,成为鸟之双翼,更好地发掘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

(四)报刊评论新使命:媒介批评

大众媒介是把关人,是舆论监督的主要渠道,媒体自身的批评和监督当然也十分重要,那这又由谁来完成呢。从媒介批评的主要职责和内容来看,毫无疑问应当由报刊来完成这个任务,在网络或者电视广播中,由于其所传播的信息形象和大量的特点,严肃的纯批评性内容被淹没在无数的信息和形象的画面中,很难引起一般公众的关注,而报刊这样的纸制媒体则更适合深入的分析,读者在深入思考和分析事物的思想准备状态下,比较容易接受这些内容。要承担这项任务的纸制媒体,在这个层面上的着力应该会更多。

(五)报刊评论对网络博客的推动作用

似乎报刊上的博客专栏对于报纸的作用很大。但对于网络而言,报纸因其权威性,栏目对网络的反作用也不容小觑。

首先,提高了被刊登在报纸上博客主的知名度。博主的文章在报纸的网络栏目上出现之后,更多的读者记住了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搜索他们的博客,提高了这些博客的品质。

其次,对网络言论的导向作用。被誉为大众传媒的“灵魂”和“旗帜”的新闻评论,实际上表达着媒介的态度和意图,所以,几乎可以说新闻评论引领着媒介的话语权。报纸对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拣选,形成一种即有专业浓度又深入浅出的信息。报纸利用其权威性,使在报纸的网络专版中的关注度加大,跟帖增多,让身于信息迷雾中不知所措的人们找到了自己的言论方向(更多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报纸的那个观点),这个内容在网络中的评论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在网络中难以控制的媒介的话语,利用这种方向得到一定的调整和引导。

第三,它是博客人眼中权威化、正规化的途径。如果能让自己的博客中的内容在传统媒介上出现,无疑提高了这个站点和博客主的权威性,同时,报纸的权威性也给了博客主们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使他们的站点更规范,博客们也希望通过这个途径让自己更正规化。■

参考文献

[1]传媒业:平衡木上的舞蹈 www.省略

[2]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3]韩炼,《新世纪报刊新闻评论的创新》,《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4]胡文龙,《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5]闵大洪,《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网站

[6]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所)

上一篇:公共关系视野下的媒介新闻策划 下一篇:地方报纸的网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