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视角下的金融集聚效应

时间:2022-04-22 11:25:44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金融集聚效应

摘要:从交易费用视角看,产业集聚可以扩大市场广度,增加市场深度,从而拓展市场范围,促进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并实现分工的利益。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形式,通过和当地服务业、制造业的互动拓展了金融产业的市场广度;通过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增加了金融产业的市场深度,对区域金融产业产生积极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地区金融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金融集聚;集聚效应;交易费用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2-0011-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金融集聚是指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金融集聚可对区域金融产业产生积极的集聚效应,促进地区金融业的良性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金融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形式,如研究其对集群内金融机构及整个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可借鉴产业集聚的相关研究思路和结论展开。

一、理论基础:交易费用视角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早在一百多年前,马歇尔就已关注了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他认为产业集聚具有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即集聚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集聚能够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集中的市场;集聚使得公司能够从技术溢出中获益。20世纪初,Weber从地理区位角度阐述空间集聚,认为企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劳动成本以及原料、燃料成本。Weber明确指出企业在空间上集中所产生的集聚利益是通过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享所带来。90年代,以Krugman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重视区位因子,结合新贸易理论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与区位论中的运输成本来解释空间集聚,认为是企业层次上的规模收益递增、运输费用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

斯密、杨格、Williamson、杨小凯等人将交易费用理论应用于产业区经济的研究中,把地理临近的优势解释为交易费用的节省,数量众多的、具有新人关系网络的企业们利用相匹敌的合约力量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斯密指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能用自己消费不了的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简言之,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

后来的杨格认为,仅从单个企业角度是难以理解报酬递增的,必须将企业的运作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产业间的分工网络。当一个个体或一个产业从事某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时,它必然要求与其他个体或产业之间形成相互联系和交换关系,通过产业间的相互协调、合作以及迂回生产链条的不断加长,产生生产最终产品的效率不断提高的效果,这实际上是在专业化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分工经济”的效果,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报酬递增现象。杨格定理进一步指出,分工受市场范围、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的三重限制,即“分工受制于市场范围”。这里的市场范围有两层含义:市场的广度和市场的深度。市场的广度是指市场空间范围的扩大,它受到消费者的数量、区域市场以及资源禀赋等制约;市场的深度则指市场交易环境的改善,如交易费用(运输成本)的减少、信任文化的建立、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创新的环境氛围等。

和新古典学派对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的权衡”解释相比,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成本的权衡”应有更大的解释力度。因为后者更加重视网络,而前者只关注规模。事实上,尽管双方都承认产业集聚来源于外部性,但对外部性的来源持不同观点。后者认为,外部性应该来源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即来源于组织结构间的网络。如果没有网络,外部性无从谈起。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是用企业间的分工代替企业内的分工,即用市场协调分工的模式替代用企业协调分工的模式。集聚可以扩大市场广度,也能增加市场深度,从而拓展市场范围,促进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并实现分工的利益。我们将以此为理论基石研究金融集聚对金融产业的分工和市场产生的影响。

二、金融集聚可以拓展金融产业的市场广度

城市作为生产和生活都非常集中的地方,对于那些具有巨大不确定性、需要面对面接触的产业和服务业,以及以互动为必要条件的行业,例如金融业,存在着天然的巨大吸引力。而集聚一旦形成,将会产生自我强化的需求关联和成本关联的累积循环作用,从而扩大集聚企业的产品市场。金融业的特点,及其和其他产业及整个城市经济的关系又会加大这种累积循环作用。

(一)金融集聚和配套服务业的互动

全球化促进了以生产者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它是工业产品的大规模消费阶段之后出现的大额快速增长的产业,是人类社会由以能源为主向以信息为主转变中产生的新兴行业。国际大都市由于具有丰富熟练的人力资源、前向联系的机会、后向联系的机会等等优势成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首选地,生产者服务业在大都市形成了强大的集聚效应,金融产业已成为生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金融产业在大都市的集聚也将成为必然结果。

金融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的关系见下图。随着大批金融机构的集中和发展,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相关辅产业或社会中介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律师、会计、投资咨询、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外语和金融专业技术培训等等机构都将得到发展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至于那些具有相同专业背景和利益的白领阶层和管理人员,工作使他们变得关系亲密。他们相互之间也会激励起创新的思想和行动。那些对所有企业、机构和市场都有益的研究机构也将建立起来,并提供咨询等相关服务。

金融机构的集聚将使本地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增加,当劳动力可以在地区间流动时,这将吸引劳动力(劳动力本身也是消费者)流入使本地金融机构的需求增加,本地需求增加将使本地金融企业利润增加,这又进一步吸引更多金融企业进入,进一步产生需求关联。与此同时,金融企业利润增加也会使劳动力收入增加,生活成本下降,产生成本关联,从而进一步刺激劳动力购买,扩大当地企业的市场需求。金融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还需要购买其他的相关服务业,如图中的主辅助产业和配套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发展,集聚区内自然形成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市场,并因累积循环效应而不断扩大;劳动力的不断集聚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满足了各种服务行业对各种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单个企业寻求

劳动力的成本。

(二)金融集聚和生产制造企业间的互动

尽管金融产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和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制造业仍是世界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础,也就是说金融产业首先是在对制造产业进行生产者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跨国金融企业而言,当制造企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地区,将有助于与其有前向和后向关联的产业在同一特定地区的建立,以满足其投入自然资源或中间产品和产出需要。这里所说的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主要指的是金融企业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等跨国公司经营活动之间发生业务上的联系。这样,金融类跨国公司和它们的客户相互都得以降低了交易成本。彼此有密切经济联系的产业集聚的形成,有利于专业信息的传递、接收,可以建立信任感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活化资源,扩大信息交流,减少不确定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自的机会主义行为。一般而言,金融机构集中在一起,为了熟悉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需要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具有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联系。高级管理者要求与承担债券发行的分销商加强业务联系,也需要与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部门打交道。为了避免交易中出现的误会,金融机构或公司间的低层业务人员也需要紧密的联系来解决相关的问题。这些往往会密切金融机构之间以及相关制造企业之间的关系。

波特利用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分析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聚集了挑剔的顾客、重要的供货商、各种竞争对手,尤其是具备生产要素的创造机制,使得产业集群内形成密切的关系,最终产生基于区位理论下的战略竞争优势,即跨国公司在企业易获取竞争优势的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地建立地区总部,可强化其内在结构和功能,再造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而取得竞争优势。

二、金融集聚可以增加金融产业的市场深度――降低交易费用

地理上集中的市场一旦形成,减少交易费用的内在动力就会促成市场形势不断地演变,对于很多城市来说,金融集聚的自然选择结果说明了其应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可能。金融集聚是用企业间的分工代替了企业内的分工,其降低交易费用的机制是借助于市场的平等交易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金融企业之间的关系上。

(一)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1、竞争可以降低客户转换金融服务机构对象的成本。大批金融企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和其他的产业集群相似,这种集聚也可以通过生产者之间的横向竞争来降低买方转换交易对象的成本,也即关系专用性投资。假如某客户需要某种金融服务,从购买数量变化的角度来看,若只同一个金融机构建立交易关系,那么哪怕是只从其他金融机构那里购买1单位产品,也要付出一定的转换成本。但若已经同两个以上的卖家建立了交易关系,那么转换1单位产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是转换交易成本降低了,但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则是相互之间的竞争性增强了。

2、对金融创新的竞争激励。金融集聚还可以产生相互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区域金融创新优势。由于在同一个区域内汇集了大量的竞争对手,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贴近竞争者生存”的局面,无情的竞争规律形成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金融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3、可以通过市场选择提高金融业的效率。集聚能够强化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生产效率低的金融机构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逐步淘汰,通过这样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将会得到提高,从而能够促进产业增长。

(二)金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费用

1、资源共享效应。集群是包括技术、资金、人才、知识等各种资源的积聚地,有利于金融企业快速、便捷地获取自身发展所需资源,促进企业迅速成长。知识的黏性决定了知识的传播囿于空间范围的限制,地理上的接近将有助于知识在金融企业问的扩散,从而释放更多的创造力,激发更多的金融创新。金融集聚中金融专业人才流动频繁,金融人力资本定价充分市场化,吸引着来自各地甚至是全球范围的金融精英,他们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往往成为知识扩散的重要渠道。集聚中的金融企业可以共同使用电信网络、客户征信系统等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并利用地理接近性而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运移费用。

2、区位金融品牌效应。金融企业通过集聚,可以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形成“区位品牌”,改变单个大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不愿过分投入,而中小企业又没有实力开展广告宣传的状况,消除了经济外部性,使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受益。这种基于长期合作形成的良好“产业氛围”和信任关系,则使企业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之中,企业发展的资金约束和其他资源约束也随之被弱化。集聚形成“区位品牌”后,可以利用这个巨大的品牌价值,以专卖的形式垄断销售,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如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之后,成功地树立了证券业务的品牌,众多的客户蜂拥而至。该集群区内的投资银行,无论成立年限、经营特色、经营理念如何,都成为客户优先选择的目标。

3、金融机构间的协同效应。金融集聚的形式,作为一种中间性组织,由于地理空间上的接近,极大地方便了金融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谈判与协商、正式契约与非正式契约相结合,可降低合作成本与交易成本。

(1)可以借助高度的金融专业化分工,降低风险。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同一集群内同台竞技,借助于高度的金融专业化分工来分享不同层面的盈利机会以及承担不同环节的金融风险,同时借助于市场化的金融整合机制来强化各自的金融功能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不同的金融机构在同一集群内形成了紧密的协助关系,金融风险的传递性使得各自之间更加注重彼此的协调和互助,而且由于集群中资金流量雄厚、金融工具繁多,化解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个别金融机构危机的回旋余地比较大。比如说,集群中不断创新出来的大量衍生金融产品的存在及其交易,就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规避与分摊机制。

(2)可以加强金融机构问的协调配合,增加收益。银行业内部可发展众多的合作项目和业务联系,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之间都可开拓出众多的跨专业业务合作关系,这些都将导致金融业的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集群的发展和分工协作效益的导向,促使金融企业可能通过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或社会化,将原先自行生产的部分服务项目外包给其他企业,利用社会资源更快地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从而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

上一篇:功能性金融创新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 下一篇: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协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