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莫自导资金链困局

时间:2022-04-22 12:16:59

小企业莫自导资金链困局

去年以来,随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劳动力供需失衡且成本上升、融资困难加剧,以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不可避免的阵痛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经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对此,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改善小企业经营困境。

不过需要认清的是,小企业当前面临的经营和融资上的困境,不仅仅是各种外部环境综合作用所导致的,也与企业在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息息相关。要维护好企业的“生命之源”――资金链,必须依靠“内外兼修”的方式。

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上海农商银行零售金融部副总经理刘海燕指出,小企业为了扩张而做自己不熟悉的行业、风险偏好太过激进、短贷长用等都是导致资金链问题的“元凶”。而专注于小企业服务的泰隆银行上海分行专家也指出,从以往企业各种资金链困局中认真审视自己企业的状况,排除“危机源”,才能在未来得以发展。

跨行业投资风险可能很大

分散投资真的风险更小吗?对企业来说或许恰恰相反。

上海圆辉公司是一家从事家具加工的小企业,成立已有8年光景,年产值2000多万元。虽然谈不上朝阳产业,但这些年来企业的运转还算良好,如果正常发展下去,并寻求合适的转型机会,企业完全可以逐步地成长壮大。

不过,在家具行业利润不断挤压的情况下,圆辉公司的创始人王羽“坐不住”了,他急切地想要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在和几个朋友合计后,王羽决定投资餐饮连锁店,而且一投就是十几家,他希望借此机会“打入”人气颇高的餐饮行业。

实际上,这一行动使得流动资产不过400多万元的圆辉在银行的短期借款达到了800万元。如此高速的发展伴随的不仅仅是大量举债,更是圆辉主业的萎缩。最终,在苦苦支撑了半年后,圆辉资金链断裂,企业彻底被打垮了。

应该说,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有很多企业在主营的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景气的征兆、行业利润率下降后,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企业主往往会进入一些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试图获取超额利润以覆盖自己主业下滑的影响。这是一种多元投资或跨行业投资的最典型路径,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多元投资。

我们知道,企业的现金流有三类,经营现金流、投资现金流和筹资现金流。对于企业来说,三种现金流的稳定程度是递减的,这也是经营现金流永远是企业运行核心要素的原因。投资虽然很重要,但通常是投资初期吃掉企业大量现金流,随着时间推移,投资项目逐渐产生效益,现金流才开始慢慢回复上升。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投资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高危期”,即大量现金流被吃掉但投资项目还未实质收益。这时候,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会遇到巨大的压力。这个高危期最好通过两个渠道解决,一是自有资金,也就是企业历年积累的利润,如果企业实力厚,自有资金就能撑过大量吃现金流的时期,那么当然是最好的状态,也是风险最小的方式。第二种是通过筹资现金流解决,也就是通过银行融资或者民间借贷解决,但是这样的渠道必须注意投资回收期与负债期限的匹配情况。

上述圆辉公司就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资产负债期限是不匹配的,简单来说就是短贷长用。明明企业流动资产只有400多万元,但是其流动负债(银行短期借款)却达到了800万元,大量资金被用于副业投资,这就埋下了“祸根”。道理很简单,主业从事了那么多年都不温不火,贸然进入一个不了解的副业,迅速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严重的短贷长用会导致企业营运资金直接变成负数,企业全部的营运资金都来源于流动负债,而一旦银行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发生调整,银行信贷渠道受阻,企业立即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除了上述两种渠道解决投资瓶颈期外,不少企业在多元投资时既没有足够的自有资金做支撑,又缺乏足够的融资渠道,就会走上第三条路――挪用主业中的运营资金作为投资本金。而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方法并非长久之计。经营现金流被吃掉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造血”能力,可谓得不偿失。

保持适当的财务杠杆比率

提起江西赛维,大家可能并不陌生。除了“硅片大鳄”的头衔外,2009年的光伏危机让更多人认识了这家企业。在当时的光伏危机中,多晶硅产业链最上游的硅料和硅片制造受冲击最大,身处该领域的江西赛维掌门人彭小峰却在2009年继续依赖信贷加大多晶硅产能,坚守“信贷支撑产能扩张”模式,直至财务危机。

其实,在利用信贷资金作为企业运营资金的重要补充时,保持合理的负债、适当的财务杠杆比率相当重要。融资并非多多益善,而要把握好杠杆、风险与宏观形势之间的关系。

泰隆银行上海分行有关专家指出,如果企业销售渠道或生产能力不成问题,看似杠杆越高、产值就增加地越快,但实际上,财务杠杆一定要与国家宏观形势、行业形势相匹配。一旦忽视这一点,将财务杠杆放得太大,资金链就会绷得太紧,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路”。就好比“饭要一口一口吃”,规模自然也要一步一步做大,企业转型升级固然是件好事,但并不能漠视风险。

有经验的企业主或许会发现,即便是同样的杠杆率,在经济繁荣与经济下行时,风险是完全不同的。财务杠杆存在惯性,当一个企业适应了一定的负债率时,很少会主动变动自己的财务杠杆,但这并不表示“风平浪静”。

例如,企业自有25元钱,再借75元钱,将这100元钱一起用于经营,那么自有的25元就是企业的“缓冲垫”,缓冲比例为25%。如此比例在经济繁荣时可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只要销售不成问题、社会中商业信用良好,风险就不会大。但是如果在经济出现恶化时仍然保持这样杠杆率,风险就会开始浮现了。因为经济下行时,经营中出现损失的概率可能变大,如存货价值下跌、销售不畅导致存货积压、应收款拖欠或损失等,这时就应该比经济繁荣时准备更大比例的缓冲资金,也就是主动收缩财务杠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损失。

“从历史经验看,凡是能安然度过经济下行期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缓冲比例高,随着宏观形势的变化主动调整财务杠杆比例的。”泰隆银行上海分行专家提醒广大企业主,懂得顺势而为,是一个企业发展过程必须理解的因素。经济周期的变化是在所难免的,在经济寒冬时,企业应该采取“稳中求进”的策略,这样企业发展才能真正长久健康。

注:文中企业、企业主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上一篇:稳中求进 各个攻破 下一篇:租房市场还需什么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