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锚”艺术谈

时间:2022-04-22 11:11:02

捉“锚”艺术谈

凤头、猪肚和豹尾是形容一篇好的文章要有精彩的开头、 充实的内容和有力的结尾。一堂精彩的课也是如此。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改条件下, 一堂课的开场是否有吸引力显得犹为重要。这就落实到我校支架探究教学的“锚式问题”的设计上。

支架探究教学法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是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改造创新而来。其中的“锚式问题”是“问题情境”的同义词。那么如何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和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是门艺术。如何来做这样的艺术家呢?就要这只“锚”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高中生的身心、智力虽渐渐成熟,但仍然童心未泯、好奇心强、喜好新鲜事物。作为教师,应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制订出切合实际、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锚式问题,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下面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我的一些捉“锚”方法和过程呈现给的大家,与大家共同探讨和改进。

一、运用魔术思想,激活生物课堂

近年来人们更加热衷于魔术表演,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可否运用魔术思想,用魔术的魅力点燃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呢? 答案是肯定的。

1.1 设置悬疑,产生兴趣

一个成功的魔术节目需要设置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悬念,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魔术师所制造的幻象之中, 这样观众才会产生持续的兴趣把这个节目看完。

案例(1): 《酶与酶促反应》锚式问题

展示课前准备的两块都沾有油污的白布、两种洗衣粉和两盆水,将这两种洗衣粉分别放人两盆水中,制成洗衣粉溶液, 将两块布同时放入两盆水中,搅拌同样的时间。一边搅拌,一边环顾学生,一边说道: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同时拿出两块布,同学们就会发现其中一块布的油污消失了, 而另一块布的油污依然存在。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最后展示使油污消失的洗衣粉是“加酶的”。只因多了 “酶”就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 那么 “酶”究竟是什么呢? 它是哪来的?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 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在学生心中冒出,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教学开了个好头。

1.2 错误引导,产生矛盾

魔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那就是错误引导,所谓错引, 就是魔术师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地方, 却在另一个地方将魔术效果呈现出来, 待观众发现, 无不啧啧称奇。在锚式问题的设计上也可以采用这种错误引导的教学策略。

案例(2): 《糖类的种类》锚式问题

上课时每人发了一颗糖,并让他们当时就吃,学生正吃的高兴,我问:对于糖,你们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他们都说是“甜”,那么糖一定就是甜的吗?好多学生肯定的说:糖不就是甜的嘛。果真如此吗?有些学生开始质疑,但说:甜的一定是糖。真是这样吗?这就促使学生很想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寻找科学的答案,并完善以往对糖类的认知。

二、动手实验,直观教具

在讲授新课时, 教师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育手段, 那么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而且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锚式问题

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直接展现给同学们,将2个去掉蛋清的蛋黄分别放在清水和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会清水中的蛋黄吸水胀的鼓鼓的,放在蔗糖溶液中的蛋黄失水很扁,还有学生发现清水中的蛋黄颜色浅蔗糖中的蛋黄颜色深,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奠定了有力基础。

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使学生感到亲切, 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符合认知规律, 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逻辑的理性知识。符合学生“急于求成, 学以致用”的心态。

案例(4): 《三大有机物相互转化》锚式问题

从班上最壮的学生和最瘦的学生入手:如某某同学很苦恼一直想减肥,不知道怎么减?某某同学一直想增肥,不知道怎么增,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不要帮帮他们?爱美只心人人有,高中生更是关注这个问题,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那么对这节课的兴趣就不言而喻了。

四、社会热点,与时俱进

以热点问题切入新课,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新闻联系起来, 以启迪学生的心灵, 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案例(6):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锚式问题

有媒体和网友举报张艺谋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严重超生,共有七个孩子,而张艺谋本人则回应,“我都不知知道这些孩子是哪儿来的”,更有网友爆出张艺谋的孩子照片,那么如果你是计生工作人员,要对此事展开调查,看看这些孩子到底是不是张艺谋所生,你有什么办法?从而顺利的引入DNA。学生不仅了解了时事,还掌握了知识。

总之,支架探究教学中的“锚式问题”对整节课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捉“锚”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考虑,从实际出发, 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与时俱进,让“锚”有魔术般的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就像在学生的心田埋下一颗好学的种子,能自取营养,破土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上一篇:作业量化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积极转变教师角色 灵活应对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