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时间:2022-04-22 10:48:03

以人为本,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摘 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深化以户籍为重点的制度改革,同时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投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发挥各种社会团体作用,关注农民工精神生活;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其和谐融入城市。

关键词:以人为本;农民工市民化;对策;建议

重庆市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极具代表性,是我国基本国情的一个缩影。尽快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和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着重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2015年两会中又提出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农民工的尊重和爱护,将他们纳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围之内。提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政府应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政府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掌舵者”,要改变以往被动的姿态,积极主动地为农民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调动社会各种力量,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怀和情感上的支持。引导他们改变传统乡土的观念,不断提高其精神境界,通过加强教育和人文关怀,让他们逐步适应城市社会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快适应城市竞争激烈的环境,融入城市的工作和生活。

二、推进以放开户籍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民转市民的新途径

加快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城乡统筹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于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而两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首要的和根本的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也不能只是细枝末节的修改。如果户籍制度改革的结果仅仅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统称为“居民”,而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特权或福利没有变化,那这种徒有虚名的改革就没有实质意义。当然,户籍制度根深蒂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分类进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三、加大保障性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投入

加快社保制度的改革,为进城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在住房方面,政府要开放农民工也可以在城市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同时为他们提供廉租房或者修建宿舍;在其子女的教育方面,政府应该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让他们和城市小孩可以在一样条件的学校上学,而不只是被禁锢于打工子弟学校;在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城市政府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率,实现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更好融入其所在城市。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可将满足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如有稳定工作、有固定住所、工作居住达到一定年限等)纳入城市的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以及生育保险体系,使其能够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保险待遇;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可推行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随着就业的转移而同时转移,强制推行农民工就业时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这样就能够消除农民工进城后的后顾之忧,实现由土地保障向城市社会保障的转变,使其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而避免在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从而最终实现市民化。如重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并轨。市政府研究制定出台了渝办发[2012]30号文件,以消除同一用人单位的农民工与城镇户籍职工医疗保险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所有农民工都将转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成为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今后,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后,都应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四、提供和鼓励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就业技能培训

目前,由政府主管的一些劳动、教育等培训机构主要是以城市中下岗职工为服务对象的,农民工则不能和城市居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城市适应能力是农民市民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应发挥出主体作用,健全县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渠道,为外出就业的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发挥公共信息渠道作用;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的组织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因此,政府需要针对农民工制定一些有效可行的培训政策和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时,政府要动员农民工所在企业积极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分内容、分层次、分形式地给其提供多种不同的选择,鼓励农民创业就业。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要保证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同样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社会地位的转变和提升。

如重庆市巴南地区举办“重庆农民工日”专场招聘会活动。在全区大力宣传“尊重农民工,关爱农民工,服务农民工”口号,积极营造“同享一片蓝天,共建美好家园”的和谐氛围。另外,区人力社保局与区委宣传部、区公安局、区总工会等相关部门一道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治安管理、农民工维权、农民工创业就业等政策宣传咨询。铜梁县也在县明月广场举行“重庆农民工日”招聘会,极大地帮助了农民工在家乡实现就业的愿望。

五、关注农民工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其参加各种社会组织团体

发挥社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机构的作用,发挥文化工作在提高农民工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作用,引导农民工摒弃落后的小农思想与陈旧的封建观念,树立能够适应城市文明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得农民工能够更好地认可城市生活、适应城市生活。

另外,加强农民工所在社区的建设,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的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型民间组织,使他们逐步融入到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中,推动农民工更好地感受、学习以及适应城市生活,并把乡村文明中优秀的元素输入到城市的文化生活中,为农民工提供相互之间以及与城市市民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农民工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加强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使农民工通过集体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提高其市民化的动力与自觉性。

六、引导城市市民正确地对待农民工,更好地接纳农民工

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在社区内不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使城市居民和农民工有机会进行联系和互动,不断缩短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两者之间建立起融洽的气氛,达到一种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和谐状态。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多宣传农民工的正面形象,向市民阶层灌输农民工对于当地经济及城市建设的主要作用,减少市民对于农民工的排斥;利用社区组织、企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多种活动加强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交流,使市民与农民工之间能够减少误解、增加了解,从而促使城市市民能够帮助农民工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以实现双方的和谐共处与共同进步。

七、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

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这一进程主导者的政府,肩负着最重要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要明确自身责任,切实履行职责,才可能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推动城市正常运转,进而体现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社会法治原则,实现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多开展就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同时,提供社会保障维护合法权益,完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和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制度,切实做到有力地维护和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权、社会保障权的维护。要积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生存空间。此外,政府还需要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农民工群体等多方合作,在相互协调中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如重庆合川县政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选择”的基本原则,以“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强化服务”作为主要抓手为农民工服务;开县政府利用会议、媒体、广告、参观宣传发动就业信息,引导广大的返乡务工人员去市信息产业企业务工就业;组织返乡务工人员代表到开县工业园区参观考察,促进引导广大的返乡务工人员到县工业园区务工就业。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霞.重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基于“四个维度”的理论[J].时代金融,2012,(12).

[2] 安虎森,皮亚彬.以人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4,(3).

[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R/OL].2015年3月5日人民网.

[4] 重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

上一篇:创新公民参与预算监督机制研究 下一篇:浅谈投资性房地产该不该单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