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之人文教育

时间:2022-04-21 07:19:43

论小学语文教学之人文教育

小学教育作为启蒙教育阶段,要充分利用好语文的教育学科,全方位、立体化地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拓展心智,完善三观,在人文教育的春风下茁壮成长。人文教学体系的建立既要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又要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建立语文基础知识与实践的平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教师在整体教学规划中,多考虑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等主题的学习内容,设计具有人性化、互动性、参与性强的实践内容。诸如:在今年的学习雷锋活动中,笔者结合本班的教学内容开展了“学习雷锋”的主题演讲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什么是雷锋精神?为什么学习雷锋”,避免了学生单纯地以为“雷锋只是个好人”而不懂其深刻内涵。

1.联系实际生活,培养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教学赖以生存的载体,是学习语文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最佳平台。但是面对人文主义教育时,课堂教学就显得生硬、刻板。而一切脱离于现实生活主体的人文教育也必然是干涩无味的。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和人物一般距离当今的现实生活都存在一定距离,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时产生距离感、差距感,不能切实感受课本中内容所带来的自身魅力。而针对一些距离现实生活稍近的文章和内容,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也局限了课本本身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时,适当地走出课本,走进生活,不仅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寻找正能量。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苏教版《孔子游春》时,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带领学生春游,真正感受春天的魅力,体会孔子在游春时的情景。在大自然的熏陶下,教师有意识地传授学生一些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小技巧、小方法,锻炼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孔子游春》中的内容,让学生观察流水的走向和动态,让学生明白“清者自清”的道理,做一个有水一样人格的高尚的人。

2.加强互动交流,感受人文魅力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教学的本身的意义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教与学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将人本主义教育融汇的手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以主动性和传授性为主,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质疑,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潜质。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从讲台上走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正使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探讨,建立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例如:在讲授《烟台的海》一文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笔,描绘出心中海的样子,并让看到过海的同学讲述自己在看海时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大海的影像,使每位学生彼此交流自我的感受和情感,并逐渐引导学生体会大海的胸襟和宽广,达到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

3.总结

人文教育是一项艰难而又漫长的工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适合于本班教学的方法和思路,将人文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达到优化教育,促进发展的最终目的。

作者:朱海妍 单位: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上一篇:探究教师怎样指导写作教学 下一篇:小议电视播出应急方案和技术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