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时间:2022-04-19 09:31:50

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摘要:本文结合甘肃省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实践,就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行理论探讨,得出在甘肃生源地助学贷款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经过分析后,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加快生源地助学贷款立法,采用多种还款方式,积极营建诚信文化等方面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最终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关键词:生源地;助学;贷款 ;研究

2007年8月15日,财政部、教育部和开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的通知》决定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和甘肃5个省市进行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到2012年,生源地助学贷款已经实施了5个年头,让许多贫困学生能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我国助学贷款工作起步比较晚,再加上地域金融、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生源地助学贷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结合甘肃省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实践,就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行理论探讨,为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助学运行机制提供参考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甘肃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现状及存在问题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贫困省和多民族省份。广大群众努力供养子女上学,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现状,而孩子上学,尤其上大学的费用又是一大笔开支,往往孩子被迫成为学校的经济困难生。现阶段甘肃省属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助学贷款出现了连续下滑的趋势,2005 年甘肃省共发放国家助学贷款5832. 64 万元,而2006年发放4212.523万元, 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仅占在校生的5.9%, 远远低于国家确定的20%的比例, 与全省30%的家庭困难学生的贷款需求相比差距更大[1]。甘肃省依据国务院精神做出重大决策,于2007 年开始实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一)金融生态环境差,贷款需求大

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品,其资金来源是稀缺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因此消费者被限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就是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与贷款需求呈正相关的关系。中国社科院研究所在2009年曾通过对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政府治理、制度文化这四个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构建了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多因素评价模型,得出了30个省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多因素评价结果[2],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显著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甘肃省仅高于青海省排名倒数第二,相比于金融环境突出的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沿海富裕城市,其落后的金融条件决定了数量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据测算,江苏省的贫困生达10%左右,而甘肃省的贫困生比例高达44%。贫困地区自身贫困学生数量庞大,再加上金融机构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其发放助学贷款的额度也就十分有限,造成了贷款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贷款金额分配不均

生源地助学贷款实际发放的助学贷款与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许多地方都采取满足了普通本科生的需要后才考虑专科、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情况下,高考录取率会成为决定贷款名额的主要因素,这一思想也成为各个层级资助中心决定贷款名额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据统计,2007年甘肃各高校共有7642人享受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总金额是34513680元;专科学校共有824人,总金额是3415000元;高职院校1615人享受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总金额是7820830元[4]。专科、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虽多,但申请到的资助金额只占资助总金额的30%左右。因此获得助学贷款的标准从“贫困原则”异化为“能力原则”,高考能力越强者获得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机会越多。

(三)发放程序不科学

从全国来说,来自社会优势群体的学生相对集中在重点大学和中央直属大学,这些名牌高校也容易获得社会的资助,本应该减少贷款金额,但贷款银行本着成本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原则,只会选择在信誉相对比较好的部属高校发放。但就甘肃省2011年录取情况来看,本科一批录取2072人,占本批次录取总数的12%;本科二批录取11965人,占24%;本科三批录取4051人,占17%;专科高职批录取16817人,占17%,还有剩下的30%的学生由于填志愿失误,等待征集志愿,由此可见仅有12%的考生才能选择国家助学贷款[5];再者,由于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时间在考生入学前的暑假期间,一般是8月份左右,比国家助学贷款提前一个多月,所以仍有一部分本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为了保险起见选择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这样使得本来很小的一块蛋糕被分割的更小。

二、完善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承担违约风险,扩大贷款覆盖面

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运行不畅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提供担保或担保不够。对学生来说,生源地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无需提供任何担保。如果政府不提供担保,银行是不愿意贷出去的。一般的学生贷款对银行来说,风险是很高的,即使是在信用体系很完备的西方国家,学生贷款的拖欠率仍然比住房和汽车等的拖欠率高得多。所以在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如果政府不能够提供担保,而发生拖欠的风险又有银行来承担,银行自然没有积极性,学生贷款的规模的覆盖率自然难以扩大。我们应该建立多元主体的风险分担体系,由政府、银行、贷款学生家长来共同分担学生拖欠带来的损失,以政府承担风险为主。这样既有利于分散信贷风险,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降低拖欠率的积极性,满足广大贫困学生的贷款需求,使生源地助学贷款实现供需基本平衡。

(二)采用多种还款方式,增加减免还款措施

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基本上都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而且一成不变,缺乏弹性。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弹性”还贷机制,制定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提高贷款偿还率。每月还款金额可固定、可浮动,只要保持贷款偿还的连续性就可以获得良好的信用记录;遭遇有严重经济困难的可申请延期;对提前还款的可给与一定的利率优惠。教育部门与银行还可以设计一套人性化的追债方案。生源地助学贷款还因增加减免还款的措施。结合就业形势和一些地区及岗位的人才短缺情况,以减免贷款或实行奖励作为杠杆进行人才调节,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急需的地方就业。

三、结 论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对缓解贫困生的求学资金压力,确保贫困学生及时入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以本文重点论述我国生源地助学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便更好的完善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剑锋、安心.甘肃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1—02

[2]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2008—2009年度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J]中国金融,2009,(16)

[3]蒋萍、吴禄婵.浙江:银行将有权叫停助学贷款业务[N].文汇报,2010 09-29

[4]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N]2011-08-19

[5]吕玉林.2011年甘肃高考录取率达68%[N]甘肃日报,20011-09-10

作者简介:

张美耐,1988.11,女,天津,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2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如何因人而异,搞好班级管... 下一篇:陕西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原因及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