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

时间:2022-04-19 06:13:21

论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

【摘 要】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关系到班级的目标实现和效用发挥。建设一个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班集体,应该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内涵;以学生自觉参与为重点;以教师引导为依托。

【关键词】班级管理;组织建设;群体

当前,各种学习型组织、互助型组织、专业型组织的建设,在推动群体成长、发挥群体效用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班级的组织建设,应该应该以制度为保障;以文化为内涵;以学生自觉参与为重点;以教师引导为依托。

一、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制度为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组织建设,首先应当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为组织内的成员提供行为的参照,明确组织内成员的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的班级组织,是由许多独具特点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给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打上不同的烙印。这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会对班级的组织建设带来不同的影响。积极的因素,能够促进班级组织建设,而消极的一面,则会阻碍班级组织建设。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班级制度,来鼓励积极因素的发挥,抑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使班级的组织建设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要求班级的组织建设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自主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i所谓能动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群体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和有所选择的特性。”ii这种自主性,能动性需要制度的约束,让自主性、能动性与提高学生学习、维护班级组织合法利益、塑造班级组织良好形象的方向相一致,而不是让无条件、无约束的自主性、能动性扰乱班级的正常秩序,破坏班级利益和班级形象。

二、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文化建设为内涵

制度建设,是用一系列看得见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是用一种强制约束的硬力量来使群体成员的行为符合班级组织利益发展的需要。而文化建设,则是要在班级中树立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同样能产生影响的软力量来约束、规范班级群体成员的日常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文化建设,主要是从平常的主题活动、班级标语方面进行,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宣传,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的文化建设,应与学校的文化内涵相一致,同时也要充分发掘学校所在地区优秀的文化内核。

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文化为内涵,是以班级群体心理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和服从心理为依据的。“从众是指在群体舆论的压力下,群体成员会不由自主的放弃个人主张,而与大家保持认知或行为上一致的心理行为。” iii在建设了群体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相应的班级文化后,群体成员就会以这种班级文化为准绳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班级文化,当这种行为不符合班级文化时,行为主体会迫于班级文化的压力而进行调整。例如,当在班级树立了“爱护公共卫生”的文化后,群体成员就会形成普遍的爱护公共环境的氛围。

三、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学生自觉参与为重点

班级的组织建设是在班级中进行的,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离开了学生群体,班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班级的组织建设,要围绕学生来进行,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要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首先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群体中的一份子,让学生感受到群体所给予的安全感、归属感、宽慰感、力量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可以通过组织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的竞赛活动来进行;其次,赋予学生相应的管理班级的权限。除了按班级需要选举出来的班干部外,可以设立一些流动的工作岗位,让班级群体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增加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自觉性,要重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与正式群体相对而言的,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因为情趣一致或爱好相仿、互相信任、交往密切而形成的心理及情感的聚合体。”iv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的组织建设中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能发挥消极的作用。中学学生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与共同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的结合起来的,他们交往密切,但并没有实际的行动目标,日常行动仅限于课后的交流或者娱乐活动。在中学生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非正式群体内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班级非正式群体或是全部的投入到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为班级组织建设添砖加瓦;或是整体的游离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之外,对班级的组织建设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因此说,班级非正式群体是否自觉投入到班级的组织建设中来,会对班级的组织建设产生巨大影响。在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应格外重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调动他们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非正式群体中的关键人物……对起群体成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非常强大的。”v因此说,对于非正式群体的调动,主要集中于对分正式群体中的关键人物的调动。

四、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教师引导为依托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还不具备独立进行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能力,中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无论是班级制度的建立,班级文化的建立,或是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首先是思想的引导,使班级的组织建设围绕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对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方向偏差,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其次是活动方面的引导,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限制,对于班级的组织建设活动如何进行、怎样进行尚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活动是有利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什么活动是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建设,从而推动有利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活动的开展。

重视教师在班级的组织建设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不是要让教师包办一切,自行安排班级的组织建设的各个步骤、各项进程,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班级的组织建设进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是领航员与舵手的关系。没有领航员,船在海中的行驶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无法到达预定目标;没有舵手,船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样无法到达目标。所以说,班级的组织建设要以教师的引导为依托,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以构建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对于合理的,可以加入到班级的组织建设的规划中来,对于不合理的,要耐心的向学生说明原因,获得学生的理解,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参与班级的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也可以通过交流将某些想法灌输到学生的认识当中,为教师的引导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注释:

i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7.

ii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7.

iii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15.

iv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209.

v李帅,赵新艳,焦彦玲.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初探[J].华章,2013(01):289.

【参考文献】

[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帅,赵新艳,焦彦玲.小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管理初探[J].华章,2013(01).

[3]赵起越.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研究[J].科教纵横,2011(03).

[4]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上一篇:浅析如何加强对环境行政权的控制 下一篇:浅谈一词多义现象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