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词多义现象及其运用

时间:2022-06-20 03:38:09

【摘 要】一词多义现象是词汇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情况下,词汇最初之时只是单义词,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及人类认知领域的扩展有了越来越多的新的含义。关于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理论有很多,其中概念隐喻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是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一词多义;概念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

一、引言

词汇语义学是语义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核心是词汇间的意义关系,而意义关系的核心内容是词汇的多义性等问题。一词多义现象时随着词汇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是多义词,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即sense。例如,chair可以当做“椅子”用,也可以当做会议的“主席”用。因此我们可以说chair至少有两sense,即两个义项。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词一开始就是多义词,通常他们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者是使用环境的变化而赋予词汇本身另外的含义。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是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项。

二、一词多义现象的发展及其主要研究理论

一个词刚刚出现时,通常是单义词。但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的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事物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处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考虑,同时也为了减轻大脑的记忆负担,人们在创造新的语言符号的同时往往赋予原有的语言符号以新的意义,从而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并不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出现的,并不是随意的。

例如,“head”一词,原意为“身体的前端部分”, 后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 the head of an arrow;后来又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后来进义不扩展为“重点,要点”,如 the head of a discussion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下面我们主要探讨一下一词多义现象的主要研究理论。

多义性的研究是多层面的,可以和如下内容相关:意义扩展、多义词的发展轨迹、意象图式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歧义与消歧、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等等。本文主要从概念隐喻理论及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在Metaphors We Live By, Lakoff and Johnson1980一书中首先被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隐喻是思维问题,不是语言问题。Lakoff认为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原域中的词汇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标域,如 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is shaky.此句话中的foundation一词原意为建筑物的根基,此处用来修饰“理论”这一抽象概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人类长借助简单的具体概念来认识抽象复杂的概念。也就是说隐喻是通过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来了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下面以“face”为例来说明,隐喻对“face”这个英语单词意义的拓展。

(1) face of a building.其中,始源域为:人的脸一直在身体的最外层,最容易被注意;而目标域为:实体都有表面和各个侧面。从中可以看出,用人的“脸”映射为实体的表面。因此,“face”就具有了“实体表面”意义。(其中概念隐喻公式为:FACE IS SURFACE)

(2)又由于脸上表情丰富多彩,是人心情的晴雨表,最容易引起别人注意。因此出现了像“she had a face like thunder” “you are a good judge of faces”等隐喻用法。因此“face”具有了“人的表情”的用法。(其中概念隐喻公式为:FACE IS EXPRESSION)从中可以看出,“face”的原型意义“人或动物的脸部分”通过隐喻机制增加了“实体表面”、“人的表情”和“尊严”等边缘义项。

(二)原型范畴理论

人们把世界上相同的或相识的事物从认知上归纳在一起,并赋予同一语言符号,这就形成了范畴,其过程就称为范畴化。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跟传统的范畴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传统范畴理论看来,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必须满足某个范畴中的所有特征,如果它违反了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被剔出这一范畴成员的地位。而近代哲学家L.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alance)。

一词多义现象是词义历时发展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范畴化,转喻,隐喻等认知能力的作用非同寻常。多义词的词义构成了一个由语义链连接的范畴(Category),其中的核心语义是该范畴的类原型(Prototype)。词义范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成员不断从已有成员中衍生或分裂而出。在词义范畴扩展的过程中,新成员的衍生、已有成员的分裂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的。转喻和隐喻是词义扩展的两大工具。词义的扩展主要是通过这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多义词的语义范畴特征就是它有一个共有的“意义核心”(meaning core) ,例如,英语词“paper”,提到这个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纸张”而“paper”还有“文件”“ 学术论文”等意思。这三个意义共有一个“核心意义”(core meaning) :“对公众有用的重要书写或印刷出的文字材料。”正是由于有了这个核心意义,paper的三个义项才一起系附在一个词汇上。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长辈们叮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找到一个铁饭碗。”“饭碗”本意是我们平时吃饭所用的餐具,而在此句话中,饭碗已经有了一个新的含义,“收入无忧,安定平稳的工作。”根据原型理论分析,饭碗是一个由数个表面上不相关联的意义构成的多义范畴。这些表面上不关联的意义通过“意义链”(meaning chains) 发生联系。即“盛饭的餐具”和“可以提供饭食的依据”这两个意思,因为他们之间的共同特性而发生关系,由此,“饭碗”一词便有了新的意义。又如当别人评价另一个人“绣花枕头”时,指的是这个人中看不中用,而不是他真的是一个枕头。

三、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以及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反映,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类认知范围的拓展,词的意义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及原型范畴理论,并结合原型词义分析实例,对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做出了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类认知领域的深入,一词多义现象会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Taylor, 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prototypes in Llinguistic Theory [M].Oxford: Clarendon Press,2006.

[4]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寅,李弘.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上一篇:论中学学生班级的组织建设 下一篇:《喜福会》中的叙事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