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FTA贸易与环境的考察

时间:2022-04-19 04:15:18

中国—东盟FTA贸易与环境的考察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中国—东盟FTA启动以来双方贸易的总体水平和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情况,得到FTA的建立确实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展开,但污染产品的贸易仍占有主导地位,对区域内环境的维持和改善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到中国—东盟FTA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FTA;污染产品贸易;环境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自贸区建设方面更是成果不断。[1]我国与东盟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如期建成。自贸区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年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的年贸易总额,将成为“未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该自贸区建成,中国自东盟进口产品有93%约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同样,东盟国家也将做出类似安排。自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起,中国—东盟FTA的建设便正式启动,双方在贸易领域的互惠政策也逐步展开。而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努力方向,中国—东盟自贸区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到自贸区的稳定与长足发展,所以对自贸区启动以来区域内环境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1991年OECD委员会为了提高环境与贸易政策的相容性,创立了“贸易与环境专家联合论坛”,对环境与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迄今为止,贸易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自由化是否会导致环境恶化?对此,贸易自由主义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认为从长期看,贸易自由化有助于收入的提高,当人们收入到达一定水平后会增加对环境的投入,对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Bhagwoti(1993),Grossman和Krueger(1995),LopeZ(1994),Hettige等(1992))。另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理论,提出了“肮脏产业转移”、“环境标准竟次”等理论。“肮脏产业转移”是指在开放经济中,母国会将自己的污染产业转移到环境管制较宽松的国家。“环境标准竟次”是指贸易自由化使得各国不断的降低环境标准,以维持或增加其贸易竞争力,从而造成了环境质量的下降(MeGu1re(1982),Dua和ESty(1997))。

国内学者对环境与贸易问题的研究较晚。郎平(2003)、曲如晓(2003)、彭水军(2005)等对贸易作用于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观点,认为由于国内环境法律无法约束其他国家,贸易工具来是解决跨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姜学民(2002)、曲如晓(2003)等人则就贸易政策的调整与保护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

三、中国—东盟FTA区域内贸易的总体分析

由于中国—东盟FTA是从2002年开始筹建的,所以我们将样本数据中的年份分为两个阶段来分析,即自贸区筹建前阶段——1998年到2001年,自贸区筹建阶段——2002年到201年。从数据的总体趋势来看,前者的波动性较大,而后者相对稳定。

由表1可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进口额在自贸区筹建前阶段均有波动,受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和贸易总额均有所下降,此外,2001年也是一个出口与贸易总额的下降点;但1998到2001年中国从东盟的进口额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对照图2中国从东盟的进口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趋势变化图可知,其占比仍是呈现波动状的,这说明在自贸区筹建前阶段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比较不稳定,受外界影响较大。

自贸区筹建阶段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和进出口额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增速较大。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42759.7百万美元到2011年192533.1百万美元,增加了3.5倍,但从贸易总额的占比来看,增速相对缓慢,仅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从图2可知,中国从东盟的进口额占比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对东盟的出口占比却有一定的波动,这说明东盟作为中国的一大进口国,其地位在逐步上升,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伙伴关系也日益重要。

四、中国—东盟FTA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

在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目前我国与东盟的贸易中,一些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仍占有一定比重。此类产品的出口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造成的损失,甚至比出口所获得的收益还要大得多,同时加剧了出口国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因此考察中国与东盟在双边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按照HS编码,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85章“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28章“无机化学品、贵金属等的化合物”;29章“有机化学品”;72章“钢铁”;73章“钢铁制品”;74章“铜及其制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和40章“橡胶及其制品”均为通常意义上的污染密集型产品[2],所以本文将这10章的产品作为污染产品,以这10种产品的贸易额代表污染产品的贸易额。

笔者查阅东盟的网站()以及中国商务部网站的相关统计数据,经统计分析得到了2003—2011年度中国与东盟污染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以及各占比,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

由表2可知,污染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所占中国与东盟贸易额的比重均在50%以上,并呈现愈加严重的趋势,2007年和2008年的比重均达到了70%以上。这说明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双边贸易中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将自贸区看做一个整体,那么这种贸易方式必定会造成自贸区整体环境质量的下降;而长此以往,各国也将背上沉重的资源负担,不利于双方贸易的维持或扩大。

从净出口的相关数据来看,除2006年之外,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2008年和2009年污染产品的净出口额更是超过了总产品的净出口额,也就说自FTA构建以来,中国实际上是向东盟净出口污染密集型产品,通过与东盟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负担了东盟的环境成本。

五、总结

从以上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中,总体贸易和污染产品贸易的分析可以得到:中国—东盟FTA的建立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往来,然而污染产品的贸易却在双方贸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中国更是污染产品贸易的净出口国,这造成了区域内各国在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压力。所以,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中国—东盟FTA的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国应重视和加强对高、中污染密集度产品生产的管理,从贸易政策上对其实行节能减排,限制高污染密集度产品生产和出口规模,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积极寻找较低污染密集度的替代产品。其次,中国在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FDI在东盟国家设立并经营资源密集型产业时,既可以输出相应的资源节约及污染治理的技术与设备,也可以共同开发环保产品和适用性的环保技术。再次,通过设立自贸区内“环境监督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制定相关“贸易联动”的政策法规,缩小污染产品的贸易规模,减少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

②夏友富(1999)曾指出,机械电器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部分产品不仅可以归入污染密集行列,更有些还能够纳入严重污染密集范畴。HS编码的下列产品也可归入污染密集型产品:第8类生皮、皮革、毛皮及其制品等,第10类纸浆、纸及其制品等,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

参考文献

[1]Bllagwati,J.N.Free Trade Today,Prineeton:Prire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2]Colyer,D.Agrie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freet rade agreements.The Estey Centr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Trade Poliey,vol.4,2003(2):123-43.

[3]Smarzynska & Wei,2001.Pollution Havens And Forign Direct Investment:Dirty Secret Or Popular Myth,NBER orking Paper,No.8465.

[4]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102-106.

[5]陈建国,张连众,李慕菌.世贸组织中的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与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005(03):56-58.

[6]陈庶平,文淑惠.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的中泰贸易效应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03):16-22.

[7]张天桂.低碳经济转型和中国—东盟FTA贸易与环境的协调[J].亚太经济,2010(04):9-14.

上一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学习策略分析 下一篇:Christine: More than a Bak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