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材的处理

时间:2022-04-18 05:55:14

谈历史教材的处理

教材乃教学之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材料和依据,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都集中而具体地体现于教材之中。这样,它就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新版《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优点很多。如:大大充实了当代世界历史部分的篇幅;注意了基本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体系完整;加强了课本的科学性和时代信息,观点新颖;并且还补充了大量的史料;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学术界不同的见解作了适当的介绍等等。但事物是没有尽善尽美的,新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特别是有些章节内部子目结构有不太科学之处,需要进行合理调整;另外,还有些内容不太完善,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因而深挖教材,理顺教材结构,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是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我就以新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的第四章第三节《美国的霸权政策》为例,略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处理。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反映了美国的霸权政策:第一,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而采取的以遏制为中心的冷战政策;第二,对德国采取分裂和扶植西德的政策;第三,在亚洲发动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根据教材安排,可以把教学要点归纳如下: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1.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及其扩张野心

2.杜鲁门主义出笼——冷战全面开始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

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

二、柏林危机和两个德国的形成

1.柏林危机

2.两个德国的形成

三、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

1.侵略朝鲜的战争

2.侵略越南的战争

以上这种结构,看似很全面,三个子目都是围绕“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中心展开,但如果教师按这种条理来讲课,那么就会存在以下问题:

(1)美国为什么能推行霸权政策?教材没有另外列出一子目进行阐述,而把有关内容列到冷战政策这一子目下,显然不合逻辑。教师如按教材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同时,也影响到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完整了解。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应把这些内容提炼出来,列为第一个大子目,即“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条件”。

(2)美国的霸权政策表现在多方面,教材都已涉及到,但没有把它条理化,特别是经济方面,没有单独列为一个子目,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再列出一个子目,反映美国霸权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3)“利用柏林危机,分裂德国”其实就是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之一,而教材却把它另立为一个大子目,与冷战政策并列,明显不合理。这样,学生也容易产生误解,认为不是冷战的表现。因此,在教材处理时应该把它作为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子目。

(4)从教材的第一自然段中不难看出,美国为了推行霸权政策,精心制定了全球战略:一是推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扶植控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冷战政策;二是力图控制亚非拉中间地带。教材所涉及到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分裂德国扶植西德、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这些内容理所当然地就是这两战略的表现。因此,就以“制定全球战略”为一个小子目,再分别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样,结构层次就清晰、明朗多了,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把握教材。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它调整为:

一、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条件

1.政治

2.经济

3.军事

二、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表现

1.操纵国际经济

(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操纵国际金融)

(2)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操纵国际贸易)

2.制定全球霸权战略

(1)扶植控制西欧,遏制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分裂德国扶植西德

(2)力图控制亚非拉中间地带

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子目结构和原来的比较,整体感更强,结构更为合理,逻辑更为严谨,条理也更为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教材所有内容,都为“美国的霸权政策” 这一中心内容服务,教师好教,学生易学。

毋庸讳言,现行历史教材在层次区分、知识结构方面还不尽人意,缺乏立体感。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教材,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圣经”般的事物,而要深刻钻研,理解教材,敢于加工处理。在处理教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教材由于篇幅所限,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介绍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内容,充实教材,使之构成一个整体。如本节在讲述“美国力图控制亚非拉中间地带”时,除教材已提到的侵略朝鲜和越南外,教师还可以作些补充,如“扶蒋打内战,对日实行单独占领”等;又如在讲完美国霸权政策的表现后,再谈谈推行霸权政策的影响。这样不但使这堂课具有整体性,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历史事件,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德育目标也就得到落实,因而,也就实现了教学目的的整体性。

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将有关材料归纳成为一个体系。教材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构成一个体系,标题则是这个体系的中心,教材的所有内容都为这个中心服务。每个子目则是这个体系的分支,同时又自行构成一个小体系,又有若干内容为这一小体系服务。因此,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就要理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适当调整,灵活处理,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逻辑严谨,使之构成一个严密科学的系统。现将《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节的结构用网络型结构来处理,则更能说明这一原则。

教材的处理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略谈两点:

首先,因为只有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习行为;而且,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和个性,其基本途径是对历史思维方法的掌握。如果教师机械地按教材顺序讲授,习惯于教科书写多少就讲多少,那么,这种教条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思维单向发展,从而走向呆板。由此可见,教材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从而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其次,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而我们的历史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素质教育讲到底就是创新性的教育,就是开放性的教育,因而,历史教师要敢于创新,敢于向权威挑战,机动、灵活、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同时,在实践中给学生树立创新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因而,我们历史教师只有不断熟悉业务,活跃自身的求新思维能力,才能在改革的潮头立于不败,从而发挥人文学科优势,造就 创造性人才。

上一篇:虚构的历史化以及历史的虚构化 下一篇:直线方程与两条直线的位置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