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教育中探索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4-17 08:02:21

在音乐教育中探索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 要: 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往往被忽视。音乐课上有意识地进行审美训练、提高审美技能、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合作学习中丰富审美体验、利用创作训练激发表现美的热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让音乐课真正充满审美趣味。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功利性的追求,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怎样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则成为音乐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从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入手,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利用优美的音乐语言,使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通过音乐欣赏,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音乐情境,使学生想象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创造美。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适时进行欣赏训练,提高审美技能

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审美、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音乐作品有别于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之处,在于它是听觉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它不能给人以清晰明确的形象。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完全依靠自身的音乐修养——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完成,所以在音乐欣赏授课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在音乐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促进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引导他们将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感性和理性区分开来进行审美,因为两者是统一和互相渗透的。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旋律以感性认识形态呈现给审美者,审美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以及有关的背景情况,懂得乐曲的进行过程,才会达到较好的审美效果。教师应在审美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对音乐的认识作详细分析,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这样,学生才可以感受到《二泉映月》的哀怨,《金蛇狂舞》的热烈,《春江花月夜》的恬静,《江河水》的悲泣;才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作品的激情奔放,莫扎特作品的优美细腻,德彪西作品的朦胧伤感,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忧郁深沉。

二、通过创作式教学,激发创造美的灵感

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音乐课堂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以想象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如听赏《春节序曲》时,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对联、年画、小灯笼等,让学生先说出其用途及所用的特定氛围及时间,再说出在春节时人们的心情,然后想象《春节序曲》将会以什么情绪、什么形象表现音乐,使学生形成逆向思维,让生活的感悟先走进音乐,由具体向抽象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从这些方面进行,如: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为优美的旋律配身势练习(手脚动作的协调配合)、填空完成旋律、为旋律配歌词、改编歌词、改编旋律、创作旋律,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易拉罐、酒瓶盖、茶杯、瓷碗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灵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参与、自主研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一个音乐爱好者若能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则势必要增强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教师要关爱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形成支持创造鼓励的集体舆论。在这样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就不难了。

三、丰富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创造美

《音乐教学大纲》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看,良好的音乐环境,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和生动活泼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满足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教育意义。我校成立了管乐对,每年举办艺术节、合唱节,让学生普遍参加,做到人人有艺术修养。这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开拓进取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文化事业迅猛发展,学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同学对如今流行的通俗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要辩证地看待学生对通俗音乐的兴趣,让其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我尝试将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有机地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以增强他们的表演欲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组织合作学习,在交流中丰富审美体验

在诸多教学方法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值得提倡、体现教学民主、能活跃学生思维的方法。将学生组成一个个小团体,通过听、说、辩和非语言的方式互相交流,达到教学目的。讨论法不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重要的是它往往与小组协作的形式相关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

比如欣赏《黄河船夫曲》时,可以让各小组课前收集一些关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大合唱的概念,了解各种演唱形式;在聆听前,可提出问题:《黄河船夫曲》采用的是哪种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和力度的变化让你联想到怎样的音乐形象?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欣赏,然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全身心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达到审美的目的。

总之,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在音乐教学法中真正体现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愉悦性,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运用音乐装点人生,在音乐中体验美好,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胥娟.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2006(1):37.

[2]陈大伟.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2010(5):178.

[3]王小芊.中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J].2010(9):105.

上一篇:用爱架起师生间的心桥 下一篇:架起“班班通”桥梁,实现教育教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