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音乐教育第一人――孔子的艺术修为

时间:2022-09-10 05:07:09

倡导音乐教育第一人――孔子的艺术修为

摘要:儒家文化中包括道德观、高深哲理、以及政治策略等,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文主要从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及音乐评论等音乐美学观点来介绍孔子;从孔子作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宗师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来颂扬孔子的艺术修为。进而使中华五千年的经典文化的得以传扬为本文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儒家文化;孔子;音乐;教育宗师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春秋时鲁国曲阜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他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时他还是位伟大的音乐教育宗师,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谈孔子的艺术修为。

一、孔子习乐

当今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提倡兴趣教育,岂不知早在春秋战国时,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人的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来阐明他对教育和学习的态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师襄子日:“可以益矣”。孔子日:“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②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③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④,眼如望羊⑤,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⑥再拜日:“师盖云《文王操》也。”【1】这篇关于孔子学琴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学习音乐的态度――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也。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求快求多,学习钢琴曲或歌曲时还不明白曲子所表达的思想,就要求学新的乐曲了。而在这种态度下演奏或演唱出来的音乐是感动不了人的,培养出的音乐人才也只能停留在“音乐匠”的层面。而孔子的学习态度则是那么的扎实,虚心、深入和精益求精。他学习一首曲子时,不仅要学会曲调、还要掌握好节奏,体会到这曲子的思想内容,最后直到他领悟到这首曲子所要表现的人物才可以。

孔子是位可爱的习乐者,《论语・述而》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复之,而后和之。”【2】毫不吝惜的肯定和赞美别人的音乐修养,发自内心的向别人学习、与人同乐,这正是一个热爱艺术、有高层次艺术修养的人才能做到的。另有《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⑦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3】孔子的这种学习精神,博得了齐国人的称赞。笔者以为孔子的这种精神是我们今人所欠缺的,也正是我们应该推崇的。

二、孔子的音乐教育理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音乐教育家,也是第一位音乐美学家” ――刘蓝。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同时他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只不过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中得不到推广而已。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4】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可见在孔子的教学课程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他极其重视音乐教育。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改变社会的不良风尚,没有比音乐更合适的了。他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的作用,好的音乐可以使社会风俗习惯得到改善;礼坏乐崩,国家必然会衰败。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与歌词相配合的曲调就必须是温和居中的,只有这样的“中和之音”才合乎孔子的礼乐标准。也即他说的“广博易良,乐教也。”――要求乐声宽广而不急促,疏越而不繁杂。用这样的音乐来陶冶人的性情,便可达到宽和朴实,温柔敦厚――这俨然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风度。若音乐教育得到普及,并推广到社会各阶层,具有“君子风度”的人日益众多,则可变社会的混乱为安宁。所以孔子所编的《诗三百》是其音乐课的教材,据《史记》记载:“《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歌之。”他就编订了这部歌曲集做教材来教学生。他自己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即思想纯正,可见他对其教育评价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肯定的。

孔子曾教导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思想――与时俱进。学《诗》就与当时的社会特征有关,当时唱歌是外交活动中的交际工具,特别是正式的外交场合中都用歌唱发言。可见孔子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紧密相关,他的目的是为了担负“授之以政”、 “使于四方”的重任。这也正说明孔子时刻心系国家,不忘自己的远大使命。

三、孔子的音乐评论与审美标准

我国历史上,季札是第一个用“美”来评论音乐的人。在《季札观乐》中季札所谓的“美哉,渊乎”、“美哉,泱泱乎”、“美哉,荡荡乎”、“美哉,犹有憾”――讲的都是“美”。可见,“美”包括喜、怒、哀、乐、惧、宏伟、流畅等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所说的美,指的是音乐作品的艺术性。而孔子认为,只说音乐作品的“美”还不够,还必须要求音乐作品的“善”(思想性)。在孔子习乐中,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5】孔子评论《韶》乐中的“尽善”,符合孔子的道德标准,即思想性;“尽美”指音乐的优婉、动人,符合孔子的审美标准,即艺术性。那就是说,《韶》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同时用“美”与“善”作为评论音乐及一切文艺作品的标准,使音乐的审美更加全面,也是孔子对音乐美学的伟大贡献。如今,几乎成为全世界的文艺评论标准。

孔子对音乐的审美则是既反对粗陋不堪,也反对华而不实。《论语》记载说:“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孔子提倡 “中庸之道”,要恰到好处,反对“过犹不及”。他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当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被失恋的情绪困扰得彻夜难眠,“哀”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过分,“伤”便不合于“仁”的原则;当君子与淑女终于成婚,“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符合“礼”的规范。这首歌曲的诗词和音乐都符合孔子的“中庸之道”的美学原则,这一美学原则在后儒的音乐论著中出现时,便称为“中和之音”。

总结

孔子是倡导音乐教育的大音乐家,他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及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学习音乐的精神及态度,给后代学者树立了典范。他还是一位乐思敏捷的作曲家,作琴曲《幽兰》《获麟操》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一生不得志的心情。《论语泰伯》中记载,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明确他的乐教思想是把音乐作为陶冶性情和修身的载体,使受教育者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现代人要不断的吸收和发扬这种伟大的思想,使中华五千年文化走向璀璨的未来。

注释:

①师襄子:春秋时代鲁国的的乐官,是孔子学琴的老师。

②未得其数:还没有掌握乐曲的节奏。

③志:思想内容。

④几然而长:个子高高的;身材修长。

⑤眼如望羊:眼光远大。

⑥辟席:避开老师的座位

⑦《韶》:乃是代表帝舜的乐舞,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为推崇的乐舞。

参考文献:

[1]《诸子论音乐》――中国音乐美学名著导读 刘篮编著 2006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3页

[2]《音乐漫话》 刘篮编著2008年 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021页

[3]同[2]006页

[4]《论语》 刘永升主编2009年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156页

[5]《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M]. 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

作者简介:

,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上一篇:建设健康文化 占领新农村阵地 下一篇:巍山彝族打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与发展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