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4-17 02:23:45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本研究运用scl-90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对N高校581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主要从性别、年龄、学科、婚姻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以了解目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并找出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策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六条指出:“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心理压力加大,并进而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种种迹象显示,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十分必要。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N高校不同学院、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教师581位。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1份,有效率96.8%。

三、结果及分析

(一)N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国常模的比较

表1 N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国常模的比较

N高校心理健康水平 中国常模

平均分 标准差 平均分 标准差

Scl90总分 133.8 40.7 129.6 38.7

躯体化 17.4 6.2 16.4 5.7

强迫 17.2 5.9 16.2 5.8

人际敏感 13.7 4.8 14.8 4.5

抑郁 20.4 7.5 19.5 7.6

焦虑 14.3 5.1 13.9 4.3

敌对 9.0 3.0 8.8 3.3

恐怖 8.6 2.9 8.6 2.8

偏执 8.4 2.9 8.5 3.4

精神病性 13.6 4.3 12.9 4.2

由表1可知:在与中国常模的比较中,N大学教师人际敏感因子、偏执因子比中国常模分低,说明N大学有相对轻松的人际氛围,同事之间关系比较融洽,教师总体待人友好,无破坏和偏执行为。但是,总分和其他因子分都比中国常模分高,这说明N大学教师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常人来说更差。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上。

(二)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研究

表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和年龄上的比较研究(均值)

男 女 P值 青年

≤35 中年

35-50 老年

≥51 P值

Scl90总分 131.1 137.3 .012* 135.8 134.4 125.3 .206

躯体化 17.1 17.8 .248 17.4 17.5 17.0 .798

强迫 16.8 17.8 .011* 17.7 17.2 15.9 .106

人际敏感 13.6 14.0 .026* 13.9 13.8 12.9 .351

抑郁 19.7 21.2 .002** 20.5 20.6 18.9 .245

焦虑 13.9 14.8 .007** 14.8 14.4 13.0 .034*

敌对 8.8 9.1 .089 9.2 9.0 8.1 .033*

恐怖 8.4 8.9 .017* 8.7 8.6 8.9 .722

偏执 8.2 8.6 .031* 8.6 8.3 8.0 .272

精神病性 13.5 13.7 .016* 13.9 13.7 12.4 .045*

注:*表示 p〈0. 05显著性差异;**表示 p〈0. 01非常显著性差异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教师在躯体化、敌对、其它因子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总分及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抑郁、焦虑因子上男女教职工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

(三)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阐述:1.自我认知不足。高校教师对自我以及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认识不足,对自身心理健康不重视。2.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高校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不仅造成经济上的负担,也给心理上带来压力。3.教师职称晋升压力大。4.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学校硬软件建设力度小,教师工作满意度差,造成心理压力。5.人际关系不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需要处理来自学生、家长、同级以及上下级的关系,又由于其独立性,人际关系淡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症状突出;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教师的更差;不同年龄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性别和年龄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建议

1. 社会方面。社会政策的倾斜;地方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2. 高校方面。学校人性化管理,减轻教师的压力;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宣讲、专题讲座等;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

3. 教师自身。加强自我认知的合理性,对自身优缺点有个合理的认知,熟知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自身身体锻炼;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海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上一篇: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下一篇: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开展生命化教育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