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探析

时间:2022-04-16 11:58:21

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探析

【摘要】教育机会均等是国家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由教育机会不均等引起的教育不公平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学生入学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三个方面;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必须建立教育资源配置平衡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资源配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其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实质就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教育机会是指受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机会的不同将导致受教育者未来可能发展结果的不同。因而,教育机会是否公正,将直接影响个体和社会发展是否公正、合理。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方面。起点均等是指人们不受社会、经济、种族、信仰等背景和条件的限制,都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即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受教育的年限、接受的教育内容和享受的教育资源是公平的;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有成功的机会,这里的成功是指充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的学习结果相同。

二、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并加强法制保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但是,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还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入学机会不均等

在我国,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性别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主要表现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以高等教育的收费制为例,199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全面展开,成本的分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入学标准,但对于家庭而言,教育成本增加了。从事1990年到期2003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整个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从无到有,其中预算内拨款从88.6%下降到44.7%;而非财政性经费投入则大副增加,特别是学杂费所占比例从1.7%猛增到29.3%;家庭开始分担教育成本。[1]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使得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学费,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上不起学,这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

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我国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受教育群体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教育硬件资源如教育经费投入,校舍建设、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上。城市中小学基本配有小型图书馆或图书室,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却不具备这这一条件,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图书资源更少,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数量远不及城镇学校学生,在体育设施和实验仪器的配备上,城乡中小学之间同样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学校的教育投资也存在很大差异。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了其中的23%。2003年的《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显示,2001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全国义务教育经费的31.2%,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城市平均水平的三成,约一成的县初中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为0。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三)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

随着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到成功机会是否均等上。目前,学生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大学录取分数线相差较大,女生的学业成功机会较少,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我国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特别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上。就拿比北京市和河南省作比较,北京市高校云集,数量远多于河南省高校,北京市人口数量又比河南省少,北京市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于河南省,两地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存在严重不均等。

三、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一)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机制

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必须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机制。建立均衡机制并不是实行教育资源配置平均化,而是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资源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实现公平竞争。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部分原因是由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政策造成的。就制度而言,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配置,当前必须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从“城市倾向”向“城乡共同发展”转变,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之要确保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资高于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要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不同的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研究型高校和非研究性高校,要提供他们同台竞争的机会;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不同的人群体,比如流动儿童、贫困地区的儿童、残障儿童,要经他们同等的国民待遇。[4]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但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经费投入有较大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偏远乡村、薄弱学校的帮助和扶持,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教育法制建设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也是保证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用立法手段,把国家有关教育公平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使之成为国家的意志并由国家保证其强制实施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措施。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必须重视有关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虽然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有关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教育部门和立法部门应重视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其次,完善教育法制的监督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对我国的教育不公平及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再者,加强对教育公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人们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教育权利。

当今社会, 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民主化等特征日益显著,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 它涉及到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政策制定, 教育管理等过程。这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通力协作,采取多种措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和民主编.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5.

[2]金鑫主编.中国问题报告:新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1-272.

[3]冯建军.教育公正——教育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声音是什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下一篇:浅析中职教育的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