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时间:2022-04-16 09:33:25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摘 要]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途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 农村基层民主 社会主义新农村 村民自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和政治保障。要真正实现管理民主,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1、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组成部分。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民利的生动实践。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1]P30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对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其中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属于经济建设,管理民主属于政治建设,乡风文明属于文化建设。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都无法实现。

3、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许多条件的保障,如经济保障、文化保障、人才保障、法制保障和民主保障等[2]P136。只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广大农民在广泛的社会政治参与中增强民主观念,行使民利,落实农民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二、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推进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主的发展水平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总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经济仍然不发达,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还在继续拉大,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主体的农民,往往更为关心生计问题,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活动。显然,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2、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在我国,村民自治制度最早来自农民的创造,是农民政治诉求的产物。但这个原本由农民自己创造的新型民主范式却并未在实践中得到所有农民的认同,突出表现在:农民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热情并不高,投票率低;农民对村委会工作存在的问题保持沉默或者背后发牢骚的多,理直气壮地实施民主监督和向上级反映的少。导致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一是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淡薄。由于长期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农民平均、保守的思想较严重,缺乏民主意识和民主传统。少数选民不珍惜自己的民利,既不愿意参与竞选,也不关心谁当选。二是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制约着农民有序政治参与。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知识文化水平。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村民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发表意见;要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要审查账目、讨论问题。由于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即使在制度上为农民创造了政治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有的农民也不能很好地进行利益表达,无法正确履行自己的民利,从而影响政治参与质量和参与态度。三是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影响了政治参与。农村经济文化落后,每年都有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打工挣钱是农民生存和子女求学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两年甚至几年不回家的大有人在,所以他们对本村公共事务知之甚少,使得他们难以行使民利;有的因回家参与选举的成本高,放弃了行使选举权。

3、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但目前的法律法规有一些规定过于原则,一些具体制度有待完善,导致乡镇政权机关和村委会关系难以理顺、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关系难以协调;村民选举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干部,并没有像群众期待的那样奉公守法和对选民负责;民主监督中的村务、财务公开难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缺乏健全的民主机制。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对策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好农民政治参与的向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农民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是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基层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村民进行制度化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一是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二是把致富能力强、有本事、靠得住、能干事的优秀村民纳入视野,建立和培养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使农村干部后继有人;三是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党员科技示范户”等活动,通过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作好农民政治参与的向导。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尽快得使农民致富,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我国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根本途径。各级政府、全社会要更加重视农村工作,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寻求多种途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要构建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真正在支农、利农政策中得到实惠,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3、提高农民素质,重塑政治主体。农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就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的比重,保证基础教育的普及。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构建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质,消除因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的影响农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种种因素,促使农民积极而高质量地进行政治参与。二是要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技能。从根本上说,农村民主建设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农民才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向农民宣传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要在政治参与实践中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4、健全民主制度,为发展基层民主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明确的民主制度来规范。一是要通过明确的制度框架理顺乡镇机关、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关系。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领导”和“指导”的具体范围、要求及相关法律责任,使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的“领导”和“指导”关系更加具体化。既要保证“指导”不偏离方向,防止把“指导”变成“领导”和行政命令,又要让乡镇政权机关对村民自治和其他工作真正承担起必要的责任,以保证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在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这一原则下,从制度上合理划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职权范围,尤其要明确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责任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关系的规范运作。二是要在法律上明确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程序和制度。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二是村民议事制度。凡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要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确保村民代表真正代表民意。同时,要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三是村务公开制度。凡是群众关注的问题,都要定期向村民公开,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接受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鲁建彪.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上一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