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研究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04-16 04:36:58

《高效阅读》研究的一点思考

目前全国已有11个区域的2000所学校正在逐步开展“高效阅读”教学实验,本校也非常注重高效阅读的校本课程建设,保证每周一课时,每课时一小时的专项训练。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无论是阅读速度和阅读总量还是阅读效率和阅读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将我的一些思考总结如下:

《高效阅读》第一轮教学总结(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

一、课程进展

本学期已完成《高效阅读》上半册,即速读阶段的课堂教学,共计八课时,每课时六十分钟。讲授内容分别为调控注意力、程序阅读、推断阅读以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和小说的辩体阅读。

第一课为兴趣培养阶段。第二、三课时为方法贯彻阶段。第四到八课时为辩体阅读阶段,即能力养成阶段。

二、讲授方式

经过两个课时的讲授以及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将讲授方式初步定为调控注意力、知识讲解、阅读训练及归纳整理四部分。每节课前的调控注意力阶段,都配有相应的演示文稿,影音文件及小游戏等。借鉴经典案例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制作相应的训练。归纳整理由学生在课下完成,总结每课时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及阅读理解率,并画出曲线图。

三、教学效果

本阶段共完成阅读训练七次,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及阅读理解率,如表所示:

11月月考,本班的阅读平均分为17.04,最高分为24,最低分为10分。其中低于12分的3人未参加训练。与之平行的班级阅读平均分为16.53分,最高分为23分,最低分为9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将继续跟踪比较。

四、不足

1、课堂经验不足,模式较单一。

2、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不紧密,可在讲授时贯穿语文教学。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完成教师下达的任务,可尝试用超周下发导学案的方式等,由学生来主动参与课堂规划。

《高效阅读》第二轮研究成果及反思 (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

第二轮实施高效阅读训练时我们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开始。我们先给学生介绍高效阅读的成效,让学生心里充满期待。再给学生讲解高效阅读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在期望中进行速读训练,并把结果进行比较,学生发现,自己的效率果然有所提高。从而对高效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就比较顺利的开展起来。注意力对阅读效果影响很大,我们就经常用“呼吸法”“凯勒训练法” “舒尔特表”对学生加强训练。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后,学生的成绩有了新的提高。阅读习惯也有所改变。收获总结如下:

1、这一轮课上的更让学生感兴趣,基本上每一次备课时都会和搭档一起设计或在网上找一些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玩的小游戏。游戏通常会放在集中注意力的环节,学生上课前玩游戏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更好地投入到随后的学习中去;

2、得益于上一轮课,这一次我们在教材中抽取了精华部分,也就是最适合我们的学生的部分。而不是像上次一样,毫无选择地把所有的课程都上完。这样上课的好处在于更有重点,并且上起课来更有针对性;

3、课后立即总结。通过前面参加的“教坛之星”大赛,我学会了一点,就是在课堂结束时让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记得有一堂课结束时,一个男生站起来回答我:老师,我今天才知道阅读速度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每一次让孩子们通过讨论了解自己在每一堂课上的收获,他们学起来也更有动力。

4、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得到改变

比如在阅读训练中,我发现有学生总是不停的摆头,这就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在我的提醒下,他有意注意坐姿,让目光兼顾的范围加大,并让同桌监督,改正了不良的习惯,同时还纠正了错误的坐姿。

5、学生的注意力、调控能力得到提高。限时阅读和计时阅读训练,使学生处在一种竞争的氛围里,能够紧张起来,注意力就明显比平时高。经常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就逐渐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一阅读,就能够迅速的集中注意力。再加上我们经常使用高效阅读上介绍的相关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有了明显变化。

6、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高效阅读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反馈及时,可以看到进步,因此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他的阅读效率就高。教师再及时的表扬鼓励,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即使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自信心。

7、教师自身水平有所提高。刚开始,老师只能按照教材介绍的方法,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调整教学思路的同时,既让学生有兴趣有收获,也让我们老师不断的研究教法,使自己的学科知识得以充实,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较大提高,上课显得从容自如了。

困惑与思考:

1、阅读效率和平时考试成绩不完全成正比。有许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十分优秀,但高效阅读效率始终不高,甚至低于平均水平,有些同学的阅读效率很高,但语文考试成绩却不容乐观,

2、程序阅读的后四个方面定义较笼统,不容易把握和实施。比如程序阅读的正方形部分看似很科学,但在实际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尽管理论记忆得较清楚,却很难在阅读训练中实际操作。

3、增大识别间距的训练存在一定的困难。课本上提供的训练内容很少,经过两次训练之后,学生对已训练过的材料便没有了兴趣,而要任课教师自己制作这样的训练材料又非常困难,这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很难解决的问题。

4.阅读是一项艰辛而长期的工作,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负担与大量阅读也构成一对矛盾,因此,如何科学协调二者之间关系,仍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高效阅读的课时量较少,有些需要强化的训练不能反复进行,难以达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5.作为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创造,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与此高要求相比,我们自身仍有许多不足:如文化底蕴不够深厚,指导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欠佳,知识储备较少等诸多因素影响着高效阅读课堂质量的提升。

6、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长久的保持;学生的答题时间观念依然不能进入高效的状态;学生的效率难以实实在在提升;争强好胜的心理也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高效速读”中不够理想。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不断的摸索,勤奋耕耘、不断反思、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才是我们的出路。

上一篇: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语言艺术在铁路警察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