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释放黄岛的活力

时间:2022-04-16 04:16:54

以改革释放黄岛的活力

“政策优势没有了,资源优势没有了,只有一个优势――改革。改革创新,不囿于地域、时间和城市能级的限制,也不用考量你手中的资源和政策,因此,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只要有利于新区的发展,有利于百姓民生的改善,有利于企业的便利化投资,有利于政府的简政提效,就可以改革。法无禁止皆可为、皆可改,通过社会转型、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政府转型以实现整个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综合执法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执法为民形象在百姓心中亮起来了,我们赋予了综合执法队员‘巡察’的新身份。当百姓像过去在革命老区看到了那么亲、那么信任‘巡察’的时候,这支队伍才能成为一支铁军,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改革以问题为导向 法无禁止皆可改

人民论坛:作为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改革创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黄岛的总体改革谋划和改革原则?

王建祥:国家级新区批下来之后,我们“南学浦东、北学滨海”。浦东新区有政策优势,滨海新区有资源优势,加之上海和天津属一线城市,各自为浦东和滨海新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我们呢?政策优势没有了,资源优势没有了,只有一个优势――改革。改革创新,不囿于地域、时间和城市能级的限制,也不用考量手中的资源和政策,因此,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释放改革的红利,激发黄岛的活力。

首先要立足问题导向。哪里阻碍了效率,阻碍了发展,阻碍了民生的改善,阻碍了社会的管理,就在哪里改;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改,哪里有薄弱环节就在哪里加强。为此,我们梳理了10大领域,推进了土地综合管理改革、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10大领域的改革。举个例子,过去西海岸新区还是经济开发区的时候,经济发展是硬任务,现在发展成城区了,从干部群众治理理念到社会治理结构等方面,都还很脆弱。因此,我们要树立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综合运用信息化、网格化、社会化等手段,深度整合相关信息、平台和各方资源,搭建起社会治理的“大数据”中心;将全区划分为城市网格、村改居网格、农村网格、企业网格和特殊网格五种类型,从区直机关选派机关干部下沉到基层,组建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网格员队伍,开展全天候巡查,编织信息化智能巡查的“天网”和网格化人工巡查的“地网”相结合的“天罗地网”。应该说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讲我们的执法工作,过去我们常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人人皆知但有时候确实无奈。这就是我们执法的薄弱环节。原因何在?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执法的根基,从法律的意识、法律队伍的素质,到执法的责任,执法的能量和形象都亟待提升。一个部门一个执法队伍,存在的都管都不管、多头执法、推诿扯皮的现象必须解决。以违章建筑为例,企业或者个人建起违章建筑,申请经营许可,只要符合经营许可条件,工商局就会给予办理经营许可证。有经营证了,但是房子没有证,这就给城管执法带来了难题。假如这个违章建筑用来经营网吧,那么它又归文化执法局管,职能部门间无法对话、多头执法的难题就产生了。

改革原则就是只要有利于新区的发展,有利于百姓民生的改善,有利于企业的便利化投资,有利于政府的简政提效,就可以改革。比如,我们刚刚推出的“规划公告许可制”将规划审批由被动的审批(申请许可)变为主动的服务(公告许可)。归纳起来呢,就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皆可改,通过社会转型、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政府转型以实现整个新区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统筹布局总体设计 构建社会治理创新体系

人民论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黄岛社会治理创新做了怎样的战略部署?

王建祥:农村和城市在治理结构上侧重点是不同的,在农村更重要的是为老百姓服务,要寓服务于治理中。老百姓办事,去哪办?找谁办?如何办?很多人并不清楚。只有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中,提升参与性,能够互动起来,治理才有生命力,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调解,农村邻里纠纷比较多,有了社会治理员,小吵小闹现场就协调了,重大问题向上报告,如此矛盾就不容易积累激化,就不会在邻里之间埋下仇恨的种子。

而城市更侧重治理,寓治理于服务中,首要侧重点是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如周边企业,是否会导致污染?会不会给周边的居民带来危害?第二个侧重点是管理,城市某个地方堆放垃圾,井盖被偷等长时间没人管,老百姓就会骂政府不作为。社会治理员发现问题以后,及时报告、反馈,相关部门及时处理,治理过程就理顺了。总体来说,就是要构建起“大安全、大城管、大、大稳定、大调解、大服务”的社会治理体系。

人民论坛:新区成立综合行政执法局履行城管、国土、海监、交通、文化、环保等六大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职责,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六大领域?

王建祥:这主要是出于直观简易、便于执法的考量。这些方面的执法与群众生活联系紧密,又不需要经过很复杂的法律程序,比如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饭店外卖食品是否卫生,我们的巡察队员无法现场判断,还需要后期技术化验。还有一个考量就是老百姓集中反映的体制机制不顺畅的,我们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一个特色就是陆海统筹的机制,但是以前陆海统筹这个机制下的执法以潮汐为边界,陆上的属于国土的,海上的属于海监,两支执法队伍,比如海边鲍鱼养殖池塘是违章建筑,一涨潮成了海洋的,一退潮成了国土的,国土的讲违章建筑归属城管执法,城管会说涨潮了不归我管。当然,这不是黄岛独有的问题,这是一个全国性的体制机制性问题。还有一些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等问题。

综合执法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支队伍管全部”,推进执法管理力量下沉。举个例子,多个部门执法人员无法下沉到社区、街道,综合起来则更容易植根于群众,派驻中队与街道捆绑在一起专项承担社会治理工作,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就能解决街镇“看得见、管不着”等问题。

改革有抓手有回应 综合执法在群众心中亮起来

人民论坛:黄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以来,有哪些创新的亮点?

王建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只有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改革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准,改革才能改出成效。综合执法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执法人员的执法为民形象在百姓心中亮起来了。

城管执法本来是正当的,却不受百姓待见。过去都说“城管来了”,听着好像“狼来了”一样。逼得城管部门进行创新,搞微笑执法、柔性执法,执法维护的是法律的威严,形成的是民众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创新如果放下了法律准绳,结果可想而知。执法队伍应该有自身的形象品牌,有强烈的荣誉感,就像广告说的“产品质量是海尔的生命线”。同样的,执法为民就是执法的生命线。为此,我们赋予了综合执法队员“巡察”的新身份。一人为私,两人为公,三人为巡。一个人执法,有时候可能有执法不公开的问题,你给他点好处他就拿着,两个人为公,三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了。我们新区有两支队伍:警察和巡察,这实际上和国际接轨。

具体说来,新区的综合执法改革提出了“三有一融”的目标,即有素的队伍、有力的执法、有效的秩序,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有素”是内在要求,必须要树立的队伍形象,“有力”是法律的要求,有素的队伍和有力的执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城市管理有序。让行政执法形象植根于百姓心中,老百姓对执法队伍产生信任,这支队伍才能成为铁军,才能实现社会有序的管理。社会认可,老百姓认可,法律认可,城市有序了,运行正常了,人们生活心情舒畅了,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将来这支巡察队伍,能够让百姓像过去在革命老区看到了那么亲、那么信任的时候,这支队伍才能成为一支铁军,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凝聚改革共识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人民论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中的权力重新分配问题不好解决吧?如何解决?如何凝聚改革共识,激发改革的积极性?

王建祥:权力的重新分割的确很难,改革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将多个部门的执法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对于很多职能部门来讲是难以割舍的,但是改革势不可挡,必须超越部门、团体利益,全区统一谋划。综合执法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种文明。什么叫文明执法?文明执法一定不是多头执法,文明执法就是一种综合的执法,包括对每个执法队员的综合素质要求等。

为了调动基层队伍的改革热情,我们打破了原有体制身份界限,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增能减。对派遣人员实行梯次工资制度和弹性晋升机制。对于派遣人员来讲,他不再是永远的“协管员”,只要努力,也可以当中队长、大队长。对他们而言,这就是梦想、希望,他可以为之去奋斗。惟其如此,这支执法巡察队伍才是一支完整有素的队伍,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分三六九等的队伍,每个人都拥有共同向上的梦想和强烈的执法荣誉感,队伍的向心力自然就凝聚了。客观来讲,现在整个综合执法改革我觉得达到了预期,但还需进一步巩固、完善、提升,在执法的内容上还要进一步综合、再综合。

现在新区改革的氛围大家都接受了,难点就是承受力的问题,即改革的程度、力度和承受度。召开机构改革大会的时候,我举了打扑克的例子,青岛人喜欢打“够级”,刚开始得先摸清大家手里的牌,先拿出几个部门来试一下,不影响大局、不影响发展的,该合并的合并、该精简的精简,大家觉得可以了,又拿出几个部门,然后又试又不错,最后才一下子出牌。我们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机构整合和干部调整,原青岛市黄岛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61个工作部门整合成新黄岛区政府24个工作部门,精简超过60%。机构改革必须推进,有些人的职位可能安排的不合适,安排不好的可以再协调。改革就是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依法依规、分步实施。改革创新可能会有失误,但是不能因为可能失误就不改革,当然改革一定要把握好发展的方向,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运行规律,实事求是,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失守,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如此改革才能获得持续的推动力,才能解放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

责编/徐艳红 美编/于珊

责编/马静 美编/于珊

上一篇:改变治理结构 实现有效执法 下一篇:外交战略“如何运用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