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集》词语再考释

时间:2022-08-10 09:30:51

摘要:《聊斋俚曲集》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多年来学者们关注最多的是《聊斋俚曲集》所用方俗词语。对照普通话和河北、山东等地活的方言材料,不难发现现有考释文章在部分词语的解释上存在瑕疵,因而有必要进行再考释。对“白黑”等10则方言词进行重新考释,旨在纠正现有文章中存在的解释错误;并且在纠错的基础上归纳词语考释中存在的几种常见的失误类型:确立义项臆测生造、义项外延过窄或过宽、解释所用词语与被释词相去较远、错误解读词语,等等。

关键词:聊斋俚曲集;方俗词语;再考释;失误类型;白黑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聊斋俚曲集》是蒲松龄先生按照当时流行的民间曲调、用当地方言土语创作而成的一部说唱与戏剧作品集,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之一。关于《聊斋俚曲集》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包括专著论文在内的研究成果有近千篇(部)之多,尤其是90年代初随着“聊斋学”的诞生,对于《聊斋俚曲集》的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对《聊斋俚曲集》的研究涉及音乐、文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成果最多的是对其中方俗词语的考释。除了路大荒先生校编《俚曲集》所加附注(近三百条)、蒲先明整理、邹宗良校注《聊斋俚曲集》所加附注(千余条)外,还有几十篇词语考释类文章,如姜宝珠(1993)、张金霞(2000)、张泰、王文晖、隋长虹(2004)、雷汉卿(2006)、季宗燕、刘长锋(2008)等。这些文章对《聊斋俚曲集》里的一些词语,特别是土语词进行了勘误和注解,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该书的思想意蕴及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梳理汉语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然而白璧微瑕,现有的考释文章在部分词语的解释上存在瑕疵:确立义项臆测生造、义项外延过窄或过宽、解释所用词语与被释词相去较远、错误解读词语,等等。

一、确立义项臆测生造

义项的确立是建立在分析归纳大量书证基础上的,不能依据一、两条孤例,否则一个词语的义项会无限制“扩大”;甚至造成“虚假义项”。举《聊斋俚曲集》词语考释例1则:

白黑

宅里白黑的事体或也烦多,着你打那粉头家的课税钱。(《禳妒咒》第17回) [13] 530

我已是白黑计较,二哥哥莫把心耽。(《磨难曲》第6回) [13] 732

张金霞释为:“‘白黑’指好事和坏事,一般侧重于‘坏事’” [10] 380。误。“白黑的事体”指“日夜的事情”或“一天到晚各种事情”。《聊斋俚曲集・墙头记》注“白黑”:“日夜,白天和黑夜” [13] 49。邹注正确。《聊斋俚曲集》中“白黑”共19例,皆“日夜”义。列举2例:

(1)近来白黑常打算,我要盖个合头房,上一个监生好游荡。(《墙头记》第4回) [13] 41

(2)大成白黑的守着,溺尿出恭,都要他伏着,把眼都宿了,才叫二成替替。(《姑妇曲》第2段) [13] 75

“白黑”这一义项保留在现代一些方言中,举曲波《林海雪原》例:“白天枪不离手,夜间枪不离怀,昼夜白黑马不离鞍。”《汉语大词典》“白黑”条目下未收该义项。

“白天和晚上”,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说成“黑白”,如“你照顾他,黑白不离身”。再举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的例子:“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和李常有,黑白不停地在屯子里活动,已经团结了一帮子人。”

“黑白”一词,《聊斋俚曲集》有3例,义为“是非、善恶等相反事物”。如:

(3)使人钱钞,与人消灾,嘴脸回头变,登时黑白翻过来。(《磨难曲》第4回) [13] 721

(4)小二姐年纪幼小,他自来没见黑白。(《增补幸云曲》第9回) [13] 994

《汉语大词典》“白黑” [7] 4809和“黑白” [7] 7677词条下皆收录“是非、善恶等相反事物”义项。在《聊斋俚曲集》中,“白黑”和“黑白”用法有明确分工。

张金霞的结论置于其他例句,一看便知不成立,因此该义项为“虚假义项”。汉语言学界一直提倡“让材料说话”的观点,坚持“例不十,法不立”的求实作风。“例不十,法不立”很重要,解释词语时,随文注解、随意设立义项不可取。

二、义项外延过窄或过宽

注解所用词语,对概念的内涵表述不准确,造成外延限定过窄或过宽,这也是不可取的。举例如下:

公母

那高家公母,也不是0汀#ā鹅妒咒》第8回) [13] 487

季宗燕、刘长锋释为:“老夫老妻。一般老夫老妻才用此词,年轻夫妻不用。” [3] 89该注释将“公母”一词的外延限定过窄。我们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搜得“老公母俩”10例,“小公母俩”4例,“年轻轻的公母俩”1例。列3例如下:

(1)小公母俩也还和睦。(老舍《四世同堂》第1部第18章)

(2)年轻轻的公母俩,老是蜜里调油,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老舍《四世同堂》第1部第1章)

(3)(建国爹)又怕儿子一着急再跟媳妇吵,惹得小公母俩不和,对建成更不好。(王海_《新结婚时代》第13章)

《汉语大词典》收“公母俩”:“〈方言〉夫妇二人。” [7] 764 《现代汉语词典》收“公母俩”:“〈方〉夫妻二人。” [14] 451 《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准确。而且“公母俩”一词在河北沧州方言中很常用,并没有年龄限制。季宗燕、刘长锋的解释不妥。

郎当

百姓跟着号啕痛,摇吆怒喝脸郎当。(《磨难曲》第1回) [13] 707

雷汉卿解释“郎当”:“由于心情不愉快或生气而t脸、拉下脸。” [6] 199该词也见于《醒世姻缘传》第67回,写作“琅”:“再搭上一个回回婆琅着个东瓜青白脸,翻撅着个赤剥紫红唇。”孙绪武、杨希英释为“因不愉快而板着面孔” [8] 119。董遵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的解释也是如此。

《广韵》和《玉篇》收“犭及”。《玉篇・犬部》释为:“犭及:犬食。”《金瓶梅词话》写作“狻薄M蚶本《金瓶梅词话》第75回:“往来有声,如狗怙曜右话恪!崩钌辍⑼跷年徒馐臀:“庥脶爰巴ǎ馐轻爰暗慕枰糇帧1狈交爸谐乒烦允澄犭及。” [5] 42史大丰认为“狻⑧辍币逦“狗猫猪等大口吃食物,狗馐海猪嚓食” [12] 61 。李申、王文晖和史大丰的解释都不确。在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不仅狗大口吃食称为“猓ㄠ辏”,猪大口吃食也称为“猓ㄠ辏”,举时学爱《渐渐消失的乡村石器》例:“猪则哼哼唧唧,吧嗒吧嗒嚓食。”(《皖北晨刊》2014.3.11)。但是,猫大口吃食物,不用“猓ㄠ辏”。

“F”应为“叨”的借字,即“吃”。“叨”在《聊斋俚曲集》中有不少例子,举2例:

(1)请饱叨,省的老嫂,重复费烹调。(《禳妒咒》第3回) [13] 465

(2)当时饿死没人理,酒肉而今大口叨,不懂的这是什么窍。(《墙头记》第3回) [13] 31

“触送”义为“无节制地狂吃”,在河北沧州、山东德州等地的方言中很常用。比如“过年时大鱼大肉,让你触送个够。”“快触送你的吧,哪那么多废话呀?”“你触送这么多干吗呀?”

三、解释所用词语与被释词相去较远

以同义或近义词互释是解释词语的常见方式。选择恰当的同义或近义词是一项严谨的工作,解释所用词语与被释词的概念义或文化义相去较远,则可能带来误解。

老王说:“俺大嫂你也不必恼甚么,一家好人家哩?有你这样人物,还愁没主么?”珊瑚说:“我也不愁没主,我就不家去了。”(《姑妇曲》第1段) [13] 58

季宗燕、刘长锋解释为:“主:男人,丈夫。”并指出“沂南方言中,‘主’一般儿化成‘主儿’,表示‘男人/丈夫’之义” [3] 92-93 。 《汉语大词典》收“主”的一个义项为:“配偶;对象(指男方)。” [7] 294 《现代汉语词典》收“主儿”:“指婆家。” [14] 1700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男人”为“男性的成年人” [14] 931 ,“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14] 1641 ,“配偶”为“丈夫或妻子(多用于法律文件)” [14] 979 ,“对象”特指“恋爱的对方” [14] 330 ,“婆家”为已婚女子公婆的家 [14] 1006 。相比于“男人”“丈夫”“配偶”,用“婆家;对象”来解释“主”更为妥当。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观念中,凡女子都不是自家人,而是夫家人,《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回也”,即“往归夫家;出嫁”,古人认为,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回到了家,才算是“有主儿”。“没有主儿”即“没婆家”,“找主儿”即“找婆家”。如:

(1)月香在贾公家一住五年,看看长成。贾昌意思要密访个好主儿,嫁他出去了,方才放心,自家好出门做生理。(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2)妹妹你也这么大啦,还没有主儿呢,这位兄弟也没有娶过。(清・张杰鑫《三侠剑》)

(3)老人说:“寻婆家找主儿,顶好还是不找他们!”(孙犁《风云初记》)

因而从古代社会的观念看,《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婆家”最恰当。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婚恋方式的变化,尤其当今社会中男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趋于平等,“主儿”不再局限于“婆家”,还包括“恋爱中的对象”;且不限于女性,男性也可说“有主儿”。如:

(4)香港本地女子不漂亮,漂亮的都是内地去的,都有主儿了。(莫怀戚《透支时代》)

(5)朱老明说:模样好是一个,也聪明伶俐。再说,象咱这户人家,寻人家什么主儿?比咱强的,人家不寻咱,比咱不强的,人儿再长得不象个样子,大贵也不干。春兰,咱就是图个好人儿。(梁斌《红旗谱》)

(6)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我发现身高高于180的男的基本都有主儿了。(《天涯论坛・北京情缘》)

例4“有主儿”指“有男朋友或丈夫”;例5“人家什么主儿”指的是“对象(女方)”;例6“有主儿”指的是“有妻子或有女朋友”。

四、错误解读词语

有时考释者完全错误解读词语,造成错误注解。举2例:

锅巴

前年做的布衫子,如今锅巴有千层。(《墙头记》第1回) [13] 7

姜宝珠释为:“原指沾在锅上的污垢,这里指衣服上的油污。” [4] 40-41误。《汉语大词典》收“锅巴”,列两个义项:①焖饭时紧贴着锅的焦了的一层。②食品名。用粟、米等加佐料烘制而成 [7] 7068 。这两个义项不能解释“如今锅巴有千层”。《汉语大词典》还收方言词“嘎巴”,列两个义项:①附在器物上的干了的粥、糨糊等。如衣裳上有粥嘎巴儿。②黏的东西干后附在器物上。如:饭粒都嘎巴在锅底上了。“如今锅巴有千层”中的“锅巴”是《汉语大词典》“嘎巴”的第一个义项。

“锅巴”一词在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等方言中读音为[括b],写作“嘎巴” ① 。“锅巴”和“嘎巴”是同一个词,两种写法的不同反映出南北方言中读音的差异。《汉语大词典》所列“锅巴”的两个义项和“嘎巴”的两个义项,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方言中都存在。

梳理“锅巴(嘎巴)”一词的用法,发现该词不仅出现比较早,而且用法广泛。“锅巴(嘎巴)”一词元杂剧已见。如:

(1)你家当初有甚么来?支着个破芦席棚,安着个破沙锅,常煮着锅巴吃。(元・无名氏《施仁义刘弘嫁婢》第1折)

(2)我师父在路饥渴了,家中有锅巴冷饭,千万化些儿救口。(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7回)

上述2例中的“锅巴”是《汉语大词典》“锅巴”的第一个义项,即煮米饭时紧贴着锅底或锅帮处留有结成硬块或略焦的一层米饭。因其接触锅底或锅帮,比锅内其他部分的米饭硬。蒸煮面食(如蒸馒头、蒸包子或煮各种粥)时,锅帮或锅底也会有锅巴,通常呈焦黄色,火大时则呈黑色,黑色锅巴称“糊锅巴”。“锅巴”可食用,南方不少地方用锅巴做菜,如“锅巴肉片”“三鲜锅巴”。《世说新语》记载:吴郡陈某母亲喜食铛底焦饭(即“锅巴”),陈为母存之,后战败逃亡,“陈独以焦饭得活”。

作为“食品名”,天津有“锅巴菜”,口语中读作“嘎巴菜”,是天津独特的地方风味小吃和特色早餐:将绿豆与大米混合磨成粥状,后将面糊置于烧热的烙子上,摊成薄纸般的圆形煎饼;切条浇汁。

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等地的方言中,稀饭及各种粥落在饭桌、衣服等物体上,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后结成的硬块,称为“嘎巴”;鼻涕干后结成的硬块叫“鼻子嘎巴”“鼻屎嘎巴”;此外“锅巴”一词还指“痂”。即“伤口或疮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伤口或疮口痊愈后自行脱落” [7] 4855 。“鼻屎嘎巴”“痂”与“米饭锅巴”在“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后结成硬块”这一点上具有相似之处,因而是一个词。

“锅巴”一词在天津、河北沧州方言中还可用作动词,如“饭粒都嘎巴在锅底上了”。“看你这衣裳嘎巴的,还能看吗”?“把桌子上的黏粥擦了,一会儿就嘎巴啦”!

综上,《汉语大词典》宜将“嘎巴”和“锅巴”两词合一,设立3个名词义项:①蒸煮米饭或面食时,紧贴着锅底或锅帮处留有结成硬块或略焦的一层。②食品名。用粟、米、豆等加佐料烘制而成。③(多见于北方方言)黏性液体水分蒸发后结成的硬块(附着在衣服、器物或身体等处),如“鼻屎嘎巴”“血嘎巴”“黏粥嘎巴”。并设立一个动词义项:④(多见于北方方言)黏性液体水分蒸发,结成硬块附着于衣服、器物或身体等处。

听说江城,一貌如花,雪白脸儿,昏黑头发,一点朱唇,一口银牙,腰儿一捏,脚儿半揸,穿上一件好衣服,真似一尊活菩萨。(《禳妒咒》第8回) [13] 487

身子软窈窕,一捏杨柳腰,走将来看着他影也俏。(《蓬莱宴》第2回) [13] 369

冯春田释为“两手虎口张开相合的维度,指粗细而言” [2] 108 。“捏”为动词,《现代汉语词典》“用拇指和别的手指夹” [14] 950,《聊斋俚曲集》的2例是将动词“捏”临时用作量词。冯春田的注解是对该词的误读。

通过对《聊斋俚曲集》中10则方言词的再考释和对词语考释常见失误类型的归纳,我们看到,词语考释要做到方法科学、概括全面、论证精炼,诚非易事,不仅要广泛阅读古籍文献,勤于思考,还要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参考文献:

[1]董志翘.同源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以“了”、“阑单”“郎当”“龙钟”“潦倒”“落拓”为例

[J].语言研究,2010,(1).

[2]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3]季宗燕,刘长锋.聊斋俚曲部分方言词注解[J].蒲松龄研究,2008,(2).

[4]姜宝珠.《聊斋俚曲集》方言土语试解[J].阴山学刊,1993,(4).

[5]李申,王文晖.《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订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2).

[6]雷汉卿.近代方俗词丛考[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7]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8]孙绪武,杨希英.《醒世姻缘传》语词例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9]唐聿文.东北方言大词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10]张金霞.《聊斋俚曲集》方言词语补释[J].蒲松龄研究,2000,(1)。

[11]张泰,王文晖,隋长虹.《聊斋俚曲集》方言俗语选释[J].蒲松龄研究,2004,(1).

[12]史大丰.《金瓶梅词话》中的枣庄方言词例释[J].枣庄学院学报,2009,(4).

[13]蒲先明.聊斋俚曲集[M].邹宗良,校注.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Re-explanation about dialactal words of liao zhai li qu ji

DONG Shu-hui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liao zhai li qu j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l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The scholars'research focus on those dialect words of liao zhai li qu ji this years. Making use of modern Chinese(Putonghua)and the living dialactal material of Hebei Province and Shandong Province,it is not difficuty to find that those articles has some flaws,ther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explanation.The re-explanation of 10 dialactal words of liao zhai li qu ji aims at correcting the shortcomings and errors in those articles. Based on the re-explanation,the paper also sums up errors types:flase meaning, too narrow or too wide extension of meanings,the words used for explaining is far different from the words explained,misinterpretation of words,and so on.

Keywords: liao zhai li qu ji;dialect words;re-explanation;error types;Baihei

上一篇:改革派官员不在于难与易,知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下一篇:“官场逆淘汰”难容改革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