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境 理解文本 习得语言

时间:2022-04-16 03:42:29

关注语境 理解文本 习得语言

唐孔颖达《正义》说“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 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数句以成言。”春秋笔法虽一字见褒贬,但必须有数句作为上下文,褒贬才能准确地显示出来,即“数句”是“一字”的语境,意即我们所说的上下文语境。时至今日,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在教学过程中更不能抛开语言环境。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关注上下文语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之中,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把片段孤立地去分析多会产生偏差。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专门开辟了“语义与语言环境”一节,在文中明确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段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于确定这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和意义。

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烛焰摇曳(yè),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如果离开了上下文语境来读这段话,文中的“它”指的什么?为什么说它成了“最可怕的东西”就不能明白。又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文中有“蓬蓬勃勃”一词,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这就是对蓬蓬勃勃的最好理解。教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关注文中的这些语段,让学生体会。这些语段也可以为教师所用,成为引导学生开展阅读理解活动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合理设想、情景再现、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朗读对比等方法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话语的含义及言外之义,体会话语的表达形式的作用。从而习得言语智慧,发展思维。

二、关注使用语言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感悟文本

语言的外部语境范围较广,如作者的个人情况,写作背景,读者的各方面水平及阅读时的情绪等。特别是在一些借景抒情,以物咏志,有典型写作背景的文章,在解读过程中要联系其外部语境,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我们通过搜集资料,理解文本分析得出樟树象征着宋庆龄,这是一种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写法。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写法,必须关注这样的背景知识。再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到“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时,也需要体会司马迁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知道遭受宫刑对他的巨大打击,从而感受司马迁的坚强,理解“发愤”的含义。学生在对语境的把握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才能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

考虑到“作者(人)”和“背景(语境)”的因素,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发生偏差,文本所传递的信息就能被阅读者很好的接受,文本如何传递信息的密码也不会被阅读者破解,从而达到“反诸作者之心”,习得表达技巧,获得言语智慧的目的。

三、充分创设语境,引导学生习得言语

把握了文本的语境,在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从具体真实的社会生活语境出发,对于文本中能够发展学生言语智能,习得言语智慧的部分进行挖掘和取舍,发现文本中具有“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价值”的部分,根据学生言语表达和理解的需要开展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燕子》这篇课文中描写燕子外形特点的语段时,让学生先自读两遍后谈感受,再根据课文描述师生共画燕子图,据图复述第一节;回答为什么没写燕子眼睛、嘴,明确写物要抓住主要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关注上下文语境,用悟读教学法,调动学生自读、积累、感悟的积极性,如行云流水,生动自然。我们还可以在虚拟情境中根据语境理论来创设虚拟语境,如教学《草》的复习巩固阶段中,可以学习文包诗《春晓》的方式,也通过扮演奶奶来检查学习效果。要求学生要意识到交际对象的这两方面因素对“奶奶”和“学生”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为下文中奶奶的一系列提问和学生的必须回答提供了合理解释,显得真实自然。为了鼓励学生,老师在创设的虚拟语境中说:“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

通过这样的语境创设,不仅清晰地传递了文本的信息,还揭示了文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秘密。不仅教者头脑清晰,学者也收获丰富。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语言表达实践,培养学生言语能力。

新课标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走进文本,充分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去感受语境,体会语境,并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遵循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样才会使语文教学手段与目标相协调,使课堂教学更自然,更真实。

上一篇:提高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探究 下一篇:助学生扬起想象的风帆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