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时间:2022-04-03 12:59:12

关注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几年的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感觉到: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培养,是一件繁复的工程。但我想只要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的去完成,那么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肯定能提高 ,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内向,不想说: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只愿作听众。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缺乏语言表达的技巧,缺乏理清条理进行不断思辩的能力。

2、畏惧,不敢说: 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一是怕自己心中的形象不能为他人所肯定;二是怕自己表现出与形象相反的形象来。

3、阅读量小,数学语言积累少,不会说: 说话时,言语运动区首先产生思维活动,从大脑储存的语言信息里找出适合的词语,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形成内部言语,然后发出信号,通过言语运动神经传达给发音器官,发生振动气流,成为有声言语,传给听话者。

(二)、教师方面

1、提问方式不当: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未得到更新,在教学中重讲解轻训练,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运用。在课上的提问过多、过难或过简单都会影响学生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2、激励性语言少:浓郁的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生的“剂”,只有当学生有了想说话的愿望时,他们才会情绪高涨,畅所欲言,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在积极的言语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而训练形式过于单一、老套,就难以让学生迅速产生说话动机。

3、指导性语言少:数学语言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数学语言难懂难学,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学生不能驾驭数学语言。有的人认为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事,其实不然,数学语言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常在数学课堂中出现会做不会说,爱说说不出的现象。

4、没有创设说话机会:小学生掌握规范的数学语言必须进行反复练习。可目前有的数学教师为了赶进度,一个问题点到即止,没有真正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考虑,教师不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课堂上常常好学生独领,其他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教学又怎会真正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解决策略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彻底消除这方面的障碍,须作长远的研究,我们主要是针对原因,树立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走入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让学生敢讲,敢说,从不愿说到愿意说。

(二)、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说”的训练

1、 如何说

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完成。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给学生提供说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生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

(1)、示范性。

计算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说出9+5的算理:因为9加1等于10,所以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再加4就等于14。老师示范说,学生反复说,这样使学生条理清楚,思维深刻。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这个信息源,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学生思维程序优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2)、括号式。

低年级学生语言匮乏,不用一定的语言条理规范的表达出来,学生很难形成语言规范性。所以,在教学中对于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成括号的形式表达出来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除法的认识时,通过摆小棒学生填如下括号:12根小棒分三份,每份4根,填如下括号12根小棒平均分( )份,每份( )根;12根小棒,每份有4根,平均分( )份;12里面有( )个( )。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注意叙述上下连贯,把数学现象、思维过程描述得完整、严密、合乎逻辑。

(3)设问式。

在低年级教学时,对于一幅画的表达,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如果通过几个设计好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低年级刚进行的图示应用题时,学生无法准确地表述图意,我就这样引导学生。如:OOOO OOO这幅图可这样设计几个问题:左边有几个圆形?右边有几个圆形?要求什么?这三句话串在一起说就能明确地说明这幅图要表达的数学问题。

(4)造句式。

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精炼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题目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时,可以用“先摆......再摆......然后......”的句式来说。看问题想算理时,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原来......又来.....现在”等。

(5)发散式。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语言基础后,可锻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一道题进行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图OOOOO OOO学生很快能说“5比3多2”。这时老师可以启发:“还可以怎么说?”通过思考,学生还会说“3比5少2”,“5和3相差2”,“5减3就是2”,“3填上2就是5”等形式来表达。再如:“17里面有1个十和7个一”这句话可让学生变换为“7个一和1个十”“17里面有17个一”等形式。

2 、说什么。

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要表达的说的重点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点。

⑴说图意。

生动有趣的图画是新教材的一个突出之处。但由于只有大量的图而缺少了文字的叙述,这就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你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你就必须让学生理解图意,说出图意,否则教学就难以顺利进行。实际上培养学生“看图说图意”的习惯,就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如教科书荷叶图:荷叶上“有4只青蛙”与“?只”、“2只跳进水里”,加上数学的“大括号”和下面的“6只”,组合成一幅看图列式;由于缺少了文字的叙述,学生只是观察到表面的事物,这时可以培养学生先观察图,找出相关的数量和问题,并用语言说出来。可以说:荷叶上有6只青蛙、2只跳进水里,还剩几只青蛙?又如小鱼图,可以说:左边有6条小鱼,右边有1条,一共有几条?或说成:有6条小鱼,又游来了1条,一共有几条?说的形式可以先个别说再同桌互说,或开展“说一说”比赛。当学生会“看”图找出数量条件与问题,并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列式计算也就水到渠成了。

⑵说操作。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初步获得感知。可是数学活动并没有结束,伴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达操作、思考的过程,能强化操作引起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摆15个小棒,然后说几句话。学生回答,“我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5根,15里面有3个5,除法算式15÷35;我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根,15里面有5个3,除法算式15÷53.”

⑶说算理。

只有算法的直观化才有算法的抽象化,说算理就是摆脱摆小棒,凭借脑海里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

如计算“13-8=?”时,有不少学生算出得数是5,但要他说出算理时,却说不出来。我便引导学生按课本所提示的三种思路去想:

①因为8+5=13,所以13-8=5。并按照这个思路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从10中去掉8,还剩2,3再加2就是5。

③把8分成3和5,13-3=10,10-5=5。

⑷说解法。

在文字题的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说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

如:红花有18朵,黄花比红花少9朵,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红花有18朵,另一个条件是黄花比红花少9朵,问题是求红花与黄花一共有多少朵?

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必须知道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红花的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黄花的朵数。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说列式:先算黄花的朵数:18-9=9(朵)。再算红花与黄花的朵数和:18+9=27(朵)。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教师必须做评价,必须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肯定。逐步使他们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提高计算机实训课效果的策略 下一篇:聚焦“被动语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