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精心设问促进学生自主辩证思维

时间:2022-04-16 01:34:03

创设情境 精心设问促进学生自主辩证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进而得出较为全面的对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的认识。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由他主引领最终到自主思维的过程。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要努力发掘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涵,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辩证思维训练有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下面笔者就以《弹力》一课中“微小形变”这一教学点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问,实现由他主引领到自主进行辩证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暴露片面思维

我先出示了一个普通的扁圆柱体的空玻璃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力捏了一下,问:“对这个坚硬的玻璃瓶施力,它发生形变了吗?”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并振振有词地解释原因:“玻璃瓶那么硬,用手去捏怎么可能会发生形变?”

二、精心设问,启迪辩证思维

于是我立即追加了一个问题:“是没有发生形变,还是没有看到形变?”学生答:“没看到形变”。我继续追问:“同学们,没有看到形变,是否就一定没有发生形变呢?”学生稍作思考便回答:“不一定,也可能是物体发生了微小形变。”

三、深层追问,体验辩证思维

在学生初步建立“微小形变”这一概念后,我又追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发生了微小形变,如何把微小形变显示出来?”

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想出了好多解决办法。其中学生想到较多的一种方法是:在瓶口加一个密封瓶塞,在瓶塞上插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在瓶内装满红墨水,让液面到达露出的细玻璃管某处。此时直接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说明瓶子发生了形变(如图1所示)。在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操作演示后,果然玻璃管中液面上升,于是得出结论:玻璃瓶受力后确实发生了形变。

至此,学生都长吁一口气,以为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但是,学生这一操作真的能“圆满”解决问题吗?

于是,我又做了如下设问:“玻璃管中液面上升,一定是由于瓶子发生形变造成的吗?”全班同学都愣住了,随即就进入了深入思考并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学生一致认为:“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原因,不能说明玻璃瓶发生形变,也可能是由于手的温度比瓶的温度高,使瓶内液体受热膨胀造成的。”很好!在自主思维、同伴互助讨论后学生的思维已经有所开放,对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全面分析、辩证思维的意识。

我紧追不舍,继续追问:“瓶子形变和液体受热膨胀都是造成玻璃管中液面上升的原因,哪个是主要原因呢?你能否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于是,学生又一次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后一致认为应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即每次实验只让其中一个制约因素发生变化,其他保持不变,并为此想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如“用手只捂热瓶子不用力捏;戴上绝热的棉手套用力捏瓶子”等等,这些方法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四、同伴互助,自主辩证思维

课堂进入到了本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实验现象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先上来的一组同学,先是用手掌捂住玻璃瓶但不施力,发现细玻璃管中的液面几乎没有变化;接着又带着绝缘手套按图1的方式对玻璃瓶施力,结果“细玻璃管中液面明显上升了”,于是得出结论“玻璃瓶受力后会发生形变,而且用力捏玻璃瓶,会使瓶的容积变小”。我反问,“为何要做两次,做一次不就可以了吗”?学生回答说,这样全面操作更能说明“对玻璃瓶施力,瓶子发生了形变”,否则得出的结论依然是片面的。

按照惯例,我继续询问全班同学,有没有其他不同于刚才一组的实验操作或实验结论的?这时,有一组同学高高举起了手,在我的示意下他们径直走到讲台上,精彩的一幕出现了:他们当着全班同学和全体听课教师的面,用与第一组同学相同的操作方法去力捏瓶子,液面居然下降了!全班愕然,同学们在仔细观察了他的操作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他用力捏的是扁圆柱体玻璃瓶的侧面(如图2所示),所以当瓶子形变,造成瓶子的容积变大,玻璃管中液面下降。我抓住机会,询问这组同学“怎么想到这样操作?”他们回答“要在以前,我们不会考虑太多,可能只是在任意一个方位用力,根据现象就得出结论,并以为这就是正确结论。但是今天的课堂,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解决问题一定要从多角度进行全面思考。我们仔细观察发现了这个玻璃瓶的形状是扁圆柱体,所以就想到从不同的方位去用力,它的容积变化情况恰好是相反的,液面的升降也应该是相反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分析。”他们的发言引来雷鸣般的掌声,他们自主运用辩证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举动也进一步启发感染了全班同学。

“用力捏玻璃瓶,可以使玻璃瓶的容积变小”,这是初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一开始只是简单、孤立地运用了这一已有经验来看待问题。老师设计的问题追问和学生间的深层讨论、动手实验、互相启发,使得学生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思维,原来用力捏瓶,也会使瓶子的容积变大,使得液面下降。在引导学生完善这一思维、最终使学生能自主运用这一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深刻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辩证思维的习惯,深挖本质,触类旁通,从不同角度、方向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29中学)

上一篇:激发学生向上的潜能 下一篇:在继承中发展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