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演唱好中国艺术歌曲

时间:2022-04-15 10:32:44

谈谈如何演唱好中国艺术歌曲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来源于西方,但是它在本土化过程中已经具有中国艺术的民族特征,因此,演唱中国艺术歌曲要根据中国的审美习惯和语言特征来认识和把握演唱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12-01

艺术歌曲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特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歌曲,当时由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歌德、席勒等伟大的文学家们为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的优美诗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艺术歌曲流传到了我国,当时西风东渐,归国的留学生把西方的美声唱法与钢琴介绍到中国,曾是精英文化中最时髦的现象,所以一向被看成是高雅艺术。

20世纪20~30年代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融合的时代,当西方音乐艺术移植到中国本土的时候,不少的音乐家产生了将西方音乐本土化的自觉意识,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他们围绕着中国“新音乐”建立的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创作进行了本土化探索,主张“借鉴西乐,整理国乐,中西融合,创立新乐”。在中国古代,诗与歌是集于一体的,所谓“诗言志、歌咏言”,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的歌词都显现出诗的韵律。

一、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时代特征

20世纪20年代初期艺术歌曲传入中国,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其中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30年代,这一阶段作品特征是追求意味美,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和“阳春白雪”的高雅情韵,如《大江东去》、《教我如何不想他》、《我住长江头》等,作品表现了作者崇尚个性解放和与追求真、善、美的意志。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这一阶段作品的特点是气势雄壮,音乐富有戏剧性对比,具有浓郁民族韵味和鲜明时代特征,深刻地揭示了歌词的内涵,如《松花江上》、《嘉陵江上》、《黄河颂》、《思乡曲》等。这些作品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慨。第三阶段为50~60年代,特点是激情满怀,雅俗共赏,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豪情与各民族团结的喜庆,如《赞歌》、《北京颂歌》、《千年铁树开了花》等。第三个阶段为70年代末至今,特点是创新求变,音乐创作题材丰富,艺术风格更加多样化,充分表达了改革开放中人民的真实情感,如《祝酒歌》、《我爱你,中国》、《那就是我》、《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乡音乡情》、《你是这样的人》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生动感人。

二、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与技巧

艺术歌曲传入中国至今已近百年历史,历经几代作曲家的探索和努力已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演唱好中国艺术歌曲必须要结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与表达方式,同时把握时代审美特征,考虑到大众审美趣味,因此,本人认为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中西结合

艺术歌曲本来自西方,其艺术强烈的戏剧性与要是运用声音或音响的对比,所以,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应当运用美声唱法,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借鉴其呼吸方法与歌唱技巧。当然,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所以必须结合我国传统的戏曲、民歌等唱法和技巧,如传统戏曲表现内心的感情含蓄委婉、一咏三叹;又如民歌发声的直爽率真、真实自然,还有借鉴会采用传统唱法的各种“润腔”技巧。

(二)字正腔圆

中国艺术歌曲词曲融洽,歌词是精练、优美、抒情诗歌,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是一种诗意美,具有典型中国的语言特征,首先要把西洋唱法与中国语言结合,做到“以字行腔”:“咬清字头――引长字腹――收清字尾”。在咬字和吐字上应当养成一种咬字准确、喷吐有力,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良好的归韵和收声的习惯,努力做到“五音”、“四呼”,做到“字中有声,声中有字”,从而使诗词、旋律与演唱三方面能和谐统一达到“字正腔圆”。

(三)声情并茂

《诗经・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表现主观的情绪,因此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应结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中国古典诗词的往往气质高雅、含蓄隽永,特别强调意味美,在声音的运用上应该以抒情性为主,不宜追求大幅度音量变化作为强烈的对比。

(四)情景交融

意境美是中国美学的特色,“境”由“意”生,虚实相生,因此,中国艺术歌曲追求情景交融,要求表达含蓄的意境,达到“景生于情,情融于景”的状态,一方面,演唱者不要过于追求声音的完美无缺,忌过“实”过“满”,应该给欣赏者留下可以补充的或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要重视钢琴伴奏与歌曲协调的整体效果。钢琴伴奏的旋律对诗词意境的烘托,调节整演唱音色的变化,营造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的情景交融状态。

总之,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中国艺术的民族特征,演唱中国艺术歌曲要根据中国的审美习惯和语言特征来认识和把握演唱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1991.

上一篇: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下一篇:论音乐欣赏的五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