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15 10:20:16

地方戏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地方戏曲和声乐演唱在演唱技巧和某些发音运用方面存在着共通性,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也可适当的将地方戏曲引入其中,以更好的对学生的声乐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加以提高。

关键词:地方戏曲;声乐演唱;高校声乐教学;运用

J616

我国传统的高校声乐教学往往会采用以西式美声演唱方式为主的训练方式进行教学,所选用的教学曲目也往往是比较经典的歌剧曲目,这主要是因为美声的教学方式以及外文演唱的咬字对学生而言要更加简单。但这样的教学方式放在中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却显得并不实用,我国多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能很好的对中国声乐进行流畅的演唱,所演唱的作品给人的感觉也明显要略逊色于外文演唱作品。而地方戏曲做为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之一,为我国歌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地方戏曲无论是从其演唱技巧还是某些发音运用方面都与中国声乐有着共通之处,而中国声乐的风格以及其表现的形式也有大部分源自于我国传统的地方戏曲。所以,将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的教学中并充分利用地方戏曲和中国声乐之间的共同之处,能有效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效果。

一、地方戏曲演唱发声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由于声乐是由音乐和语言之间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声乐的演唱中演唱者尤其要注重演唱中的咬字和叶字。通过咬字和叶字能有效抒发演唱者内心的情感,但如果演唱者不能清晰的咬字和叶字,听众将无法准确的了解演唱的内容,更加无法与演唱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意大利语是演唱家普遍认为最适合用于声乐演唱的语言,这主要是因为意大利语无论是其一般的发音还是其非重读的发音其中的元音都不需要弱化,因此,在用意大利语进行声乐演唱时,无论是何种音长和音节单词其最后的元音部分都能够以最清晰的方式发出。简而言之,就是因为意大利语气子音和母音之间不需要咬韵进行衔接,能自然的打开口腔的共鸣以更加简单的形式引发头腔的共鸣,所以,在使用意大利语进行演唱时声音往往会显得更加准确且圆润。而中文发音与之有明显的不同在辅音和元音之间需要以咬韵进行衔接,因此,在声乐的演唱中一旦学生习惯了外文的演唱方式自后,再进行中国声乐的演唱便会出现咬字不清的现象。而我国的地方戏曲在演唱中往往非常注重咬字和叶字,因此,声乐教师在中国声乐的教学中就可以科学的融入地方戏曲,以强化学生在中文声乐演唱中辅音和元音之间咬韵的能力,进而使学生的中文声乐演唱更加清晰。除此之外,地方戏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对一些普通话不标准的学生的咬字和叶字也有着较好的纠正作用,能有效帮助他们区分演唱和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以获得更好的练习。

二、地方戏曲演唱气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的演唱需要依靠演唱者的演唱气息予以支撑,如果演唱者不具备良好的气息运用方式,那么气演唱也将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与发音技法不同的是,无论是中国声乐演唱的气息\用,还是西式唱法的气息运用,其之间都没有明显的区别,在演唱中的所要注意的重点也只有云泥之别。然而,从节奏、调式等方面来看,中国声乐的形式和西式声乐的形式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二者之间有着较为突出的差异性。就西方的声乐作品来看,其大多数的声乐作品在作曲方面有着明显的规范要求,声乐的歌词具有一定诗歌性的特点并且与其语言运用方面没有直接的关联,这就使得演唱者在演唱时不用过于重视其音乐色彩的处理,而使得演唱更加的流畅。而从中国的声乐作品来看,气息在演唱过程中的运用往往有着明显的特征。比如,演唱者要根据声乐作品所富含的情感而利用气息来进行自身的情感体验的表达,这就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进行换气、行腔等不同的气息方式来进行表现。因此,声乐教师网网能明显发现学生在演唱西式的声乐作品时,往往能够自然流畅的对气息加以运用,而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在气息的运用方面往往会出现不连贯或是运用不灵活的现象。而我国的地方戏曲在演唱中往往对气息的运用有着不同的讲究,并且要求演唱者在演唱中能使气息和戏曲的情感形成有效的结合,因此,将地方戏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也可使学生在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对气息的运用进行练习,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中的感性认识,并加深其对声乐演唱情感的了解,进而对演唱其戏更加灵活的运用。

三、地方戏曲演唱颤音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颤音在地方戏曲的演唱中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演唱形式,将这种方式灵活的运用到声乐的教学中,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方面的水平。首先,在通常情况下生声乐乐谱中并没有明确标注颤音的标示,但这并不表示声乐演唱中颤音的必要性,恰恰相反,颤音在声乐演唱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在演唱中科学的运用颤音的形式能赋予声乐演唱独特的韵味。然而,在很多时候声乐的教学却往往会忽视颤音在演唱中的重要性,尤其是颤音所具备的润腔的方法,这不仅影响了演唱者演唱中细节的表现,也使得其不能准确的把声乐演唱所具备的艺术审美内涵。而在地方戏曲的演唱中颤音运用有着丰富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因此将其运用到声乐的教学中也能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在颤音方面的不完善出加以弥补;其次,我国近年来在声乐的演唱形式方面往往过于重视高音的表现、和声音的明亮,而忽视在演唱过程中对声乐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这往往与我国在声乐方面传统审美理念相背离。而通过地方戏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能充分利用其颤音特色为学生的声乐演唱提供有力借鉴,以提高学生在声乐演唱方面的表现能力;最后,地方戏曲中的颤音除了与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演唱方面具有共同性之外,其与我国明见传统乐器的演奏的颤音表现方面也有着相似之处。音乐中的颤音除了能从结构的角度出发转变音乐的艺术形式之外,其也能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给予人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将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也能利用其颤音形式的不同,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

从我国的高校声乐教学来看中国式的声乐演唱与地方戏曲的演唱方面有着明显的共同之处,而由于学生长时期西式声乐演唱的运用,因此在中国声乐的演唱中往往在咬字、气息和颤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地方戏曲进行科学的运用,利用我国传统戏曲演唱中咬字叶字、气息运用、颤音运用等技法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杨建农.戏曲对中国民族声乐学习的影响[J].科技信息.

[2]孙玉柱.豫剧唱腔在民族声乐唱法中的借鉴[J].时代文学(下半月).

上一篇:关于校园足球运动中的损伤和安全防范 下一篇:浅谈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