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剧院社会效益探析

时间:2022-04-14 05:10:55

国有大剧院社会效益探析

[摘 要]国有大剧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有大剧院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理念,在普及艺术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保障民众文化权益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对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有大剧院;发展现状;社会效益

[DOI]10.13939/ki.zgsc.2016.03.212

1 国有大剧院发展现状

国有大剧院是指由我国中央或地方政府财政出资,新建或在原有剧院基础上改扩建的以舞台艺术表演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规模较大的固定演出场所及设施。它大多具有两个以上演出场地,单次接待观众量一般在千人以上。剧院是发展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是各类型舞台艺术展示、表演的主要场所,更是一类特殊的文化艺术生产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文化发展政策的引导下,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剧院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继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等代表性项目纷纷落成后,我国的剧院发展迎来了“大剧院”时代。尤其在近几年,我国大剧院建设进一步显现出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而且投资金额、占地面积和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据统计,仅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间,全国就有18个省市29家大型剧院相继建成,总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240亿元,每家剧院平均投资少则五六个亿,多则十几个亿。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大剧院已超过100家。比如上海大剧院与杭州大剧院都是当地政府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兴建的。2007年建成的国家大剧院是有史以来我国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耗资26.8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前期的搬迁费和后期的追加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1]

中央和各地政府积极地投资兴建大剧院,是国家和政府促进文化发展、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中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关键是让人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目的,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深入贯彻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大剧院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对当下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剧院通过开展内容健康、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可以引导社会主流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成为地方的文化坐标和文化象征符号。

总之,大剧院的发展将会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是国有大剧院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价值,也体现了国家和各地政府及人民对文化发展的迫切希望。

2 国有大剧院工作导向

党的十报告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这是党的十自始至终贯穿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导向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即文艺工作应坚持以人民文化需求为中心。国有大剧院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工作必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去适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当下,随着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高水准的文艺作品有了更多的需求。面对此种新变化,文艺工作者积极调整观念,不断创新,以更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和更贴近群众的文艺服务理念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而这些更多更好的作品,正是通过国有大剧院这个中间媒介传达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以国家大剧院为例,建成以来一直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公益性”的宗旨,国内各地大剧院都以“人民”为工作重心和指导理念,始终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3 国有大剧院社会效益体现

国有大剧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决定了其本质任务和使命,也决定了它所担负的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本职能。

3.1 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因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而产生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精神和思想的集中体现,艺术反映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由于艺术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完整过程,所以艺术教育活动对于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能够实现对人的身心的全面培养,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共识。国有大剧院通过文艺演出可以进行艺术教育活动,让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国家大剧院2007年成立了艺术教育部,专门负责艺术教育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开展了一系列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国家大剧院是重要的演出机构,同时也是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它承担着面向国民实施文化艺术教育、引导和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社会责任。[2]

3.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价值主体、以和谐生活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国有大剧院的演出节目,将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出与剧目推送到群众的面前,使广大群众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

国有大剧院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国有大剧院往往将优秀剧目及其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的方式传播给广大群众,将我国的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形成于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当中,让更广泛的人民大众共享文化发展建设的成果,更直观地去接受和理解中国梦的伟大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3.3 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是情感理念、情感意志、道德原则、政治原则、法律规范、具体行为的统一体。爱国主义是一个爱国情感、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理性升华,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祖国关系的理性认识系统,它基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体现了忠厚的爱国之情、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高尚的效国之行的有机统一。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喊口号,而应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调动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并引导其将爱国情感更好地落实到爱国主义行动中去。在国有大剧院的演出节目中,爱国主义节目占了很大分量,这是传播爱国思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首先通过寓教于乐的艺术形式,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2014年山西大剧院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 “军民共筑中国梦・总政歌舞团山西老区行”活动:活动时间为4月21~26日,期间在山西大剧院由总政歌舞团演出大型红色经典舞剧《铁道游击队》、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列兵》、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军旗下的歌声》、交响音乐会《我们的岁月》四台剧目,共计演出七场。这次的演出让观众沉醉在壮烈、振奋的红色歌声中,唤起了人们对那段红色革命的历史记忆,军民鱼水深情在观看节目过程中被深深地唤醒和激发,引发观众的共鸣与热情。这些以爱国主义思想为背景的舞剧、情景交响合唱,在满足人们文化审美需求的同时,陶冶和培育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与道德精神,激发出了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情怀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豪情。

3.4 惠民益民,保障普通民众基本文化权益

国有大剧院在日常演出中,注重向普通民众倾斜,时常举办惠民益民活动,让更多的民众走进大剧院观看演出。这会有效地保障了普通民众的文化权益,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比如山西大剧院的建设定位就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建设的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山西大剧院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除完成商业演出的运作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安排的公益演出任务以外,还推出了大型常态化惠民活动――“长风之夜”周末演出,极大地弥补了山西省惠民演出数量、质量与类型上的不足。活动采取政府补贴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以“节目质量高、艺术水准高和演出票价低”为基本原则,观众只需花30元即可欣赏到国内外优秀艺术表演。截至2015年10月,“长风之夜”周末演出共计演出一百余场,剧(节)目类型涉及民族管弦音乐会、西洋交响音乐会、钢琴音乐会、戏曲、曲艺、舞蹈、歌舞、各类室内乐音乐会、话剧、演唱会、音乐故事会、儿童剧、音乐剧、魔术等,惠及民众10万余人(次)。每周五晚上去山西大剧院看演出已成为太原百姓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此外,山西大剧院还举办了“周二戏曲鉴赏”“新春大拜年”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类似山西大剧院开展的此类惠民益民的活动,不仅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可激发、培育、调动民众的文化消费积极性,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好互动,彰显国有大剧院的社会效益,同时对于保障普通民众的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有大剧院作为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体现出政府的公共文化职能,对于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其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但也需要看到的是,国有大剧院有它本身的特殊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既要有社会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尤其是目前大剧院发展过程中,政府财政补贴有限,难以支撑剧院发展,而大多数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剧院又较难筹集到大量资金来保障正常的运转,所以国有大剧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经营管理主体还必须依托市场化运作方式来保障剧院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最大化体现剧院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筠梅.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国内剧院经营管理模式探索[J].前沿,2009(12).

[2] 马萱,韩学周.普及音乐、舞蹈及戏曲――论国家大剧院发挥公共艺术教育职能[J].音乐创作,2009(3).

上一篇: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