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社交癌”

时间:2022-04-14 10:29:53

女性“社交癌”

“将近10 年,我没睡过一个好觉。”50多岁的黄阿姨近10 年来饱受尿频尿急的痛苦,每半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就得上一次厕所,搞得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黄阿姨说,为了治病她已经花费近20万元。

黄阿姨说,有时候打喷嚏,提重物都会引发尿液溢出,运动时更加厉害,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她便不敢应酬、不敢运动,甚至连上班时都提心吊胆。

“尿失禁是中老年女性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调查显示尿失禁患病的人数甚至比骨质疏松、糖尿病、老年痴呆的患病人数要多得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建业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由于严重的尿失禁会导致患者基本丧失正常的社交生活,因此尿失禁又被称为“社交癌”。

40岁以上女性常见病

通常而言,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失禁、急迫性失禁和混合性失禁三种。

王建业介绍,压力性失禁是指腹部因为受到压力而出现的尿失禁,如咳嗽、大笑、打喷嚏、爬山、跳绳、抬举重物所引发的失禁都属于压力性失禁;而急迫性失禁用通俗的话解释则是憋不住尿。“很多人的尿意来得很急,一旦出现就很难控制,经常还没走到厕所就会漏尿,这就属于急迫性失禁。而混合性失禁则指既有压力性失禁,又有急迫性失禁。”

受到生理结构的影响,尿失禁在中老年女性中极为常见。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尿道更短更直,再加上怀孕、自然分娩、腹部肥胖以及遗传因素的影响,女性的尿道括约肌损伤程度要远远高于男性,因而“女性尿失禁发病率要比男性高上两到三倍”。

欧美国家40岁以上人群的尿失禁发病率约为16%,中国虽然没有针对这一疾病进行过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是王建业说,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中国约有11%的人群都在饱受尿失禁的困扰。

本刊记者获悉,来自福建和新疆的抽样数据显示,中国40岁以上男性的尿失禁发病率约为17%,而40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则接近40%。而中老年妇女,特别是60岁以上女性的尿失禁发病率会超过45%。

“上了年纪的男性通常都会受到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的影响而出现排尿困难;而相同年龄的女性则恰恰相反,她们更多的问题集中在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排尿。” 王建业解释。

知晓率与就诊率极低

尽管中国有接近一半的中老年女性患有尿失禁,从目前的诊治状况来看,尿失禁患者就诊率低、就诊时间晚、症状重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急迫性尿失禁为例,中国泌尿外科学会2012年的《中国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现状调查》显示,仅有15%的急迫性尿失禁患者会主动去医院寻求治疗,而其中仅有50%的患者得到了正确诊断与治疗;近60%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存在中重度症状。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国人普遍将这个问题视为个人隐私问题,要么忍着不说,要么就是认为上岁数以后多跑几趟厕所非常正常。一般到医院就医的患者,症状都已经十分严重。”王建业说。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对尿失禁的疾病认知,自2009年起,国际尿控协会将每年6月最后一周定义为“世界尿失禁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尿失禁知识。

北京市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附属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廖利民表示,“与公众所熟知的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相比,尿失禁的发病率不但更高,而且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更加巨大。”

除了经济负担之外,尿失禁的影响会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夜尿作为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之一,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

“尿失禁不但会显著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果不积极治疗,还会引发阴道炎、皮肤感染、抑郁、尿路感染、摔倒与骨折、甚至死亡等问题。”廖利民告诉《t望东方周刊》记者,有研究发现,导致老年人骨折的第一位因素就是夜尿。

有效治疗的三种方式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有效治疗尿失禁的主要方式是行为训练、药物治疗与植入膀胱起搏器。

“为了更有效缓解症状,常常需要联合采用多种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毕竟联合治疗的效果要比单用任何一种都更为有效。”廖利民指出,行为治疗主要包括膀胱训练、盆底肌肉训练,而药物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对于难治性尿失禁患者而言,由于普通的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已经很难起效,那么就要考虑采取植入膀胱起搏器的方式。“膀胱起搏器类似于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置入体内长期使用的电调节治疗,通过弱电脉冲影响骶神经,调控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神经反射。简而言之,就是能让主管膀胱和排尿的神经准确向大脑送达信号。”廖利民说。

上一篇:雅韵婉约,总忆初心 下一篇:用情感维系用户将预诊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