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时间:2022-04-13 09:47:46

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学片段】

这是一节关于“圆的面积”计算的练习课,在基本练习之后,教师依次出示一组练习题课件。

1.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0厘米,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下图所示)

2.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把这张纸剪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对第1题都能用常规的方法解答。

师:谁能说说第1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生:这个圆的面积是3.14×()?=3.14×25=78.5(平方厘米)。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直径相等,先用正方形的边长除以2算出圆的半径,然后再运用公式算出圆的面积。

第2题按照一般的解法,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可是题目中提供的是正方形的面积。虽然144是一个完全平方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也不容易凑出,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进行了提示。

师: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边长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144等于一个数的平方。

生:也就是144是两个相同数的乘积。

生:我用了凑数法,10×10=100,11×11=121,12×12=144,所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厘米。

生:我用了分解质因数法:144=2×2×2×2×3×3,所以144=12×12,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2厘米。

有了正方形的边长,学生很快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圆的面积是3.14×()?=3.14×36=113.04(平方厘米)。

有了第2题的解题经验,学生认为第3题只要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找出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了。可是80并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用凑的方法是凑不出正方形的边长了,学生陷入了思维的困境。

这时教师适时点拨:是啊,80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用我们现有的方法求不出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那么如果不求出正方形的边长,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经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

组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设圆的半径是r,那么这个圆的面积是3.14r?;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直径,也就是2r,所以正方形面积是4r?,由此可以知道圆的面积是正方形的。圆的面积就等于正方形的面积乘,圆的面积=80×=62.8(平方厘米)。

组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设正方形的边长是a,那么圆的半径是,正方形的面积是a?,圆的面积是3.14×()?=a?,因为正方形的面积是80平方厘米,所以圆的面积是80×=62.8(平方厘米)。

师:你们两个小组真棒,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找出了它们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也就能求出圆的面积。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你能算出圆的面积吗?正方形的面积是a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发现,这里的圆的面积其实就是正方形面积的。

【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更是促进其思维发展的过程。在上述片段里,层层递进的题组设计,不断打破平衡的思维冲突,在教师的点拨下不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打破平衡,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进行了一定量的常规练习后,学生对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已基本掌握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如果再继续做一些常规性的练习,其作用也只能是机械重复,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原有的认知层面上,甚至对练习失去兴趣。因此只有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让学生在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思考中不断建立平衡。

第一个问题无疑是基本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圆的面积公式就能较容易地求出,此时虽然圆的半径没有直接给出,但是示意图中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学生寻求平衡的拐杖;第二个问题出现时,打破了学生已有的平衡,根据第1题的经验,要先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平方厘米,运用列举、分解质因数等方法求出正方形的面积,实现了平衡;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能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又一次打破了平衡。这时圆的面积该怎样求呢?学生在分组讨论、交流中,借助字母再次实现了平衡,发现根据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同样可以求出圆的面积。

这三个问题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在层层深入的思考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建构模型,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练习的终极目标不是就题讲题,学生会做题不一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数学练习的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品质是否得到提升。上述片段中,教师不满足于解题,还渗透着数学模型的思想,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现知识模型的建构。

教师借助题组训练,改动题中数据,从特殊(完全平方数)到一般(非完全平方数),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了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成功建立起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后,教师又在此基础上稍作修改,促使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纵观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经历了逐层抽象,运用列举、推理等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提升了思维品质。

三、适时启发,引领思维向纵深发展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都有限,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不可能自发地得到提升和完善。在他们学习困惑处,似懂非懂、欲言难言时,恰恰最需要教师的启发。

在上述片段中,第1题,无疑是解决圆的面积的基础,然而在第2题出现时,学生出现了困惑,教师给出了提示:“你能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在第3题学生无法找寻出正方形的边长时,教师适时提示:“那么如果不求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吗?” 随着条件的变化,在学生越来越觉得根据正方形的面积求不出边长时,教师适当的点拨,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学生用字母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或圆的半径后,发现了这类问题中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这些有价值的引领,引导学生冷静思考。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推理与想象、概括与发现怎么可能自发地产生?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 311100)

上一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下一篇:校企深度合作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