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略读课文

时间:2022-10-09 09:16:11

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阅读略读课文

摘 要: 在实际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不是被忽略,就是被精读化。本文认为,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利用过渡语读懂课文,并在课堂上积累更多的语言,将自己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学习与习作方法在略读课堂中加以灵活运用。

关键词:精读 略读 高效 质疑 认知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86-02

每一册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五、六年级精读、略读则平分秋色,各占50%。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精读课我们要讲好,略读课也不容忽视。精读课上指导学法,研究写法,要体现“精”讲;略读课上自读理解,培养能力,也要体现“放”练。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略读课文到底该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略读课文可以处理成精读吗?这些困惑影响了老师们的教学,于是就出现了精、略不分等现象。那么略读课究竟该怎么上呢?如何上才能省时、高效呢?下面就我的课堂教学体验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略读课要立足学生认知,进行学法指导

略读是一种应用精读所学到的阅读技能进行广泛、独立地阅读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标中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略读的具体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1.按“阅读提示”自行阅读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提示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特点。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阅读提示: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默读下面《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从课文中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讨论讨论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大家可以发现,阅读提示里明确指出了阅读略读课文的一般流程:默读―思考―讨论交流。这些提示包含着阅读策略的要求,相关拓展的要求,涉及到学生生活世界里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多维立体的空间,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节奏与习惯,去进行自主研读。

因此,教师必须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完全可以组织简简单单的让学生作主的学习流程,摒弃过度设计,摒弃分析讲解,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在我们的课堂。

2.选典型的课文,由点到面

例如: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课标本)第五组的训练点是:通过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根据这一训练点,《~花的勇气》一课的教学程序可以预设为:①学法引路。即让学生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体会含义深刻词句的方法。②品味语言。即引导学生先从文中寻找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情感变化的句子;再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处,运用学法细细品读体会。③交流感受。即在小组讨论与交流中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获得情感的体验。如从“藏”“冒”“铺满”想到“他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④加深感悟。一方面通过学过的课文内容,加深体会,升华情感;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与体验。如说说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能体现出生命的勇气。尤其是引导学生从5.12汶川大地震、中,去感受: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但大灾无情人有爱,在灾难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不屈精神正是“生命的勇气”。

3.抓整组课文的相同点,由面到点

首先大致抓住相同点,引导学生如何学习。然后具体到每篇课文时,告诉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可以有灵活的变化。例如,第二单元“战争中的儿童生活”。略读课上总结出来的学法具体到每篇课文还需有更明确的指导。

二、略读课要立足单元整体,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1.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

读到课文的重难语句处、行文的精妙处、布局的匠心处,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没有发现问题,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把学生的读引向纵深,使学生把书读得更明白,把文品悟得更深入。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父亲的菜园》一文,学生根据课题提问后,浏览了课文,学生找到了文章的重点词:“坚毅”“毫不气馁”“贫瘠的死黄土”“狰狞的岩石”“可怖的岩石”等;重点句: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着新菜园终于被开出来了,父亲笑了。”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仔细推敲这些词和这段话后,学生不禁提问:⑴父亲是怎样精心伺候菜园的?⑵为什么这里说“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而不说“我家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强,上课时就更认真了。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些词语、句子进行质疑,进而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在阅读中感受父亲的永不气馁的精神。这篇课文里,还有多处细节描写,也是很好的“疑点”。

2.抓住情节空白处进行质疑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开头、中间过程或结尾处都留有引发学生想象的空白,这也是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感悟文章主旨的平台。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对课文的“空白”进行填补,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就能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使孩子对文本人物产生鲜明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挖掘、拓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动笔练写。如《~全神贯注》中的第2段:“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生:罗丹会摸着胡子说,眼睛不够有神。眉毛稍稍淡了,需要加浓点。

生:哦,表情还不够自然。……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他还会忘我地做些什么呢?

生:他会咬着笔思考。

生:他一会儿用刻刀修改,一会儿用手摸摸。

生:他会皱着眉头对着空气嘀咕。……

这样在调动孩子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补白,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的形象。使孩子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唤醒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更深地感悟人物形象。空白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生长点,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点,也是激发想象能力的闪光点,更是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教育文摘》2014. 4

[2]《当代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2014. 5

上一篇:如何有效做好中职学生班级管理工作 下一篇:浅论人文精神培养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