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时间:2022-04-13 09:14:31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应意识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是多重性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对民族学生的影响同时理性看待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各种优惠政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 民族文化背景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学者王锡宏①提出的,一九九六年他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民族学思考》文章,文中他就已开始关注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特征,随后几年里他先后发表了《论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及实践探索》《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的提出及意义》三篇文章全面论述他的这一理论。其实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这一理论很早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民国时期“蒙藏教育”、“边疆教育”基本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征而提出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黄明光也发表过类似的文章[1](P95-101),可以说王锡宏的这一理论是对这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本文笔者将对王提出的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进行论述,并阐述这一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有何启示。

一.理论的主要内容

1.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含义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是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而言的,是指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在开展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考虑和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环境,本民族的发展和需要,另一方面又要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大文化大背景及其发展和需要。少数民族教育的这种特征,“换言之,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环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用语等诸方面,都要‘两面适应’、‘两面兼顾’、‘两手准备’。”[2](P32)

2.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二元结构

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的二元结构”,这是针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而言,少数民族教育的第一个内容或第一元结构指在进行少数民族教育时,教育的各个方面首先考虑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和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体现本民族特色,这是第一重性;第二元结构指光涉及到少数民族自己文化还不行,还应在教育的各个方面兼顾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这是第二重性的。少数民族教育的这两重属性,合起来构成了双重性。

3.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是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王锡宏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主要由两个系统构成:其一是少数民族学生自出生以来就一直受其影响的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系统,简称“第一文化背景”,也有人称之为“底色文化背景”,它是少数民族教育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决定因素;其二是在更大文化空间上都以主体民族(或主要民族、人数较多的民族、统治民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大文化背景系统,简称“第二文化背景”,它是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外在因素。在这两种文化背景中,“第一文化背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第二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学生产生的影响。同时他指出“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是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特点的最深刻的客观根源和成因。”[3](P39)

二.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

1.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是多重性的

王锡宏在双重性理论中指出“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研究是在撇开民族教育的国际因素,仅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空间条件下进行的这一条件下进行的研究。”[4](P54)而现实中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不但受国内因素的影响,而且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教育也逐渐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如一些民族地区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教授英语,这样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时,又增加了一门英语课,随着英语教学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展开,语言教学附带的异域文化也将对少数民族教育产生影响,所以在我国进行少数民族教育时,我们还应关注国际因素的影响。

王锡宏在论述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与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时,他是把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作为整体来看的,但实际上各少数民族文化背景之间也是在相互影响的,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实际上有些少数民族的教育不仅受到统一的大文化背景(第二文化背景)的影响,还要受到邻近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笔者把其他民族文化背景称之为‘第三’、‘第四’文化背景。”[5](P54),而有关第一文化背景与第三、第四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却没有说明。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绝少有单一民族居住的自治区域,如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虽然全州的主体居民为傣族(傣族占全州总人口的34%),但全州境内还居住着汉、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诺、瑶、壮、回、苗、景颇、佤等多种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州总人口的25%,其他少数民族占41%。所以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受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但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会受到当地主体民族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地区,主体民族的文化可能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任何一个族的文化,也可能是以汉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可能是本民族文化、当地主体民族文化和以汉族为代表的统一的中华文化三者合力对其产生影响。所以说,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受到的影响是多重性的。

2.重视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对民族学生的影响

王锡宏在论述少数民族教育文化背景双重性这一内容时,着重强调了少数民族“第一文化背景”对少数民族教育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它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性的体现,是少数民族教育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标志,而“第二文化背景”是次要的、非主导性的、非决定性的方面,是事物矛盾的次要方面。然而有些学者在论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往往归咎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紧缺等客观问题,殊不知造成少数民族教育这种窘境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正是少数民族“第一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美国学者R.Landes在研究美国加州墨西哥裔学生的文化认同时发现,假如这些墨西哥裔学生觉得学校里某些活动会伤害到他们的文化认同,那么这些学生便会拒绝参加这些活动,如女生被要求上完体育课后进行淋浴,会被这些墨西哥裔学生视为违反了墨西哥人禁止暴露的规范,因而他们不会积极参加体育课②。但是在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过多关注的是以主流民族文化为代表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却疏于对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文化的关照,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当中,我们不应人为地将“少数民族第一文化背景”与学校教育割裂开来。如贵州省侗族歌班组织,这个由侗族年轻人组成的组织里成员一般都是同龄人组成的,这些人基本上同属一个寨子,绝大多数人进同一所学校上学,那么他们在歌班组织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及各种认同将会不可避免地被带到学校教育中来。

3.理性看待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优惠政策

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距:大体上是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比内陆边疆地区发展迅速。而边疆地区多为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鼓励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例如成立专门的少数民族学校或内地民族班、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学、大学录取分数线等等,这个政策受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他们所执的观点就是教育公平,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就是对汉族考生的不公平对待,何况同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考生就不能加分,王锡宏的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告诉我们,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特殊性――既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又要兼顾到主流文化的影响,所以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政策还是很有必要和积极作用的,同时在衡量和考核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时,不应只把指标定在这些学生掌握了多少主流文化的知识,更应该看一看,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本民族文化的知识,这些有多少是继承了下来的。

参考文献

[1]黄明光.中国民族教育“双重”约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7,(4)

[2][3]王锡宏.论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 [J].民族研究,1999,(3).

[4][5]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的提出及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

注 释

①王锡宏(1950―),男,山东诸城人,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亚细亚文化综合研究所教授驻中国所所长,临沂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②Landes,R.(1965).Culture in American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作者单位:普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上一篇:“幼儿的审美”绽放在区域活动中 下一篇: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