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关系型借贷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

时间:2022-04-12 08:25:17

发展关系型借贷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

[摘要]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规模小、创业时间短、缺乏历史信用记录、其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更容易形成向金融机构转嫁风险的冲动,带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种基于融资过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就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关键原因,其本质是金融交易中的市场失效。具有准市场交易特征的关系借贷,实际上正是银行和企业为克服这种市场失效而共同构建的一种制度安排。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关系型借贷;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6-0038-04

关系型借贷,是指在关系专用投资的基础上,贷款方获得专有的客户企业非公开的私人信息,并提供特定的金融服务给客户企业,借贷双方开展长期、多维的合作行为。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已经证明,关系型借贷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贷款可得性,缓解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困境。

一、我国发展关系型借贷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一)经济转轨阶段与关系型借贷的特征相适应

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口径,至2004年底中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有36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5.6%,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提供的出口产品价值占出口额的62.3%,上缴税收占46.2%,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农业以外就业总人数的75%。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小企业必然存在较大的资金需求缺口,迫切需要融资渠道的完善,信贷技术的创新。而实际情况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十分突出。目前,小企业贷款仅占主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16%,即使是优质中小企业也只有30%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高拒贷率普遍存在。目前我国正处于转轨阶段,市场竞争不充分,法制约束不严,再加上企业家族式管理突出、优秀企业占比少等特征,这些都加大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尽量疏远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很难凭借传统信贷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关系型借贷的特征是以“软”信息为基础,也就是借款人的性格、品德、可信赖性以及个人影响力等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无法编码与量化的信息。并且关系型借贷的实施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转轨阶段更容易通过长期交易和组织内部收集到的“软”信息,来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银行较准确把握融资可行性。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发展关系型借贷有较好的适应性,研究并发展关系型借贷存在广阔的空间。

(二)“关系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发展关系型借贷

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为关系型借贷的发展提供了社会交往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关系社会”中,个人成为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沿着个人、家庭、家族、社会向外延伸,通过现有的“关系”不断建立新“关系”并形成“差序格局”,把别人纳入自己的社交网络,形成网内人员一致默认、一起维护和遵守的相互信任、合作的规范。这种中国文化特色显然有利于关系型借贷机制的运作,因为后者的实质恰恰就是一种以社会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准市场交易。

但是,必须准确理解关系型借贷中的“关系”,区分关系型借贷与关系贷款。关系型借贷中,借贷双方通过长期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建立起紧密关系,信贷人员对企业经营者比较熟悉并可能建立起融洽、紧密的私人关系,以利于银行获取企业专有信息从而顺利发展关系型借贷。但是,这不是决定贷款与否的根本因素,只是银行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与基于个人或团体狭隘的私利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常常“讲吃喝、给回扣”的关系贷款有着本质区别。

(三)中小企业集群的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关系型借贷

迈克尔・波特(2002)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产业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区域,通过协同作用,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竞争的集合体。在集群条件下,关系型借贷将会更好地发展。集群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形成的信息沟通机制比较便捷、顺畅,减少信息不对称。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获得足够的“软”信息来了解企业,由于集群条件下的信贷人员可以近距离接近企业及其业主和合作伙伴,对本地企业都很熟悉,可利用社会关系网络充分了解企业状况,从而降低其决策的信息成本;另一方面,和单个中小企业相比,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内部信息交流渠道,更容易了解到银行的信息,如目前国家的信贷金融政策、银行或其他资金提供者对中小企业提出的定性或定量的信贷标准以及向合作企业了解如何更容易地获取银行贷款的知识与实际操作等等,从而便于企业研究融资策略,顺利获取发展所需资金。另外,集群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信用,降低银企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降低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促成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的发展。黄冲(2004)将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和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发展关系型借贷的条件进行了对比,见表1。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关系型借贷的条件更为便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民间自发和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产业大规模集群化发展的现象,特别是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发展很快。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除少量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为关系型借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四)关系型借贷已经成为部分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双赢”之道

根据国外研究者提出的“小银行优势假说”,小银行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其生产“软”信息,因此在关系型借贷业务上拥有优势;相反,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于生产“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型贷款,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而在关系型贷款业务上处于劣势。国内林毅夫和李永军(2001)、张捷(2002)等的研究以及郭斌和刘曼路(2002)对温州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近20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引人关注,它既补充了国有银行的市场漏洞,又激活了国家金融体制。城市商业银行是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本身就拥有与当地中小企业的密切关系,可以灵活、近距离地收集和高效处理当地中小企业信息,加上受到经营范围的局限,也只能够选择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所以“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民营”就成为它们的经营目标。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成为发展我国关系型借贷的主力军。本文在第三部分中引入的台州市商业银行案例,证明了关系型借贷不仅可以在我国顺利发展,而且对中小银行而言完全可以是一种盈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可以成为与中小企业互利互惠的“双赢”之道。

二、我国发展关系型借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机治理机制与现行法律矛盾

关系型借贷要求银行密切监督企业的财务状况,参与企业各项重大决策,获得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内部信息,对企业进行干预性治理,从而确保贷款的投资效应。银行通过这一机制,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组合为企业服务,深化双方合作关系;同时也可以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及时根据情况实施救助或参与破产重组以保证资金安全。而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持有企业的股份,这就为实施相机治理设置了根本性的障碍。作为企业的债务人而非所有者,银行势必无法深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和实现有效监督,银企之间形成的只是松散的联系。

(二)家族式管理突出,成长型优秀中小企业少

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为民营企业,广泛存在家族式管理现象。很多企业的所有者也就是经营者,企业的经营运作是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纽带维系,家长式的决策容易导致投资的随意性与非持续性,这些都不利于关系型借贷的开展。而且发展关系型借贷需要银企双方长期互动,中小企业寿命本来就短,加上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封闭式管理以及成长型优秀企业的缺乏,往往使中小企业还未来得及通过关系型借贷得到支持,就因资金缺乏而发展无力,匆匆退出市场。

(三)中小银行发展滞后

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获取资金的渠道和数量都十分有限,多数银行只能依靠留存盈利和增资扩股来补充资本金,盈利能力普遍不强,显然削弱了中小银行发展的能力。最近20年,我国中小企业增加了20倍,而中小银行仅增加了2倍,所能提供的信贷份额只相当于信贷总额的30%,信贷规模和金融机构数量与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极不相称。②另外,许多中小银行还存在定位不明、盲目追求大企业客户的现象,加上有些地方政府迫使中小银行倾向于对地方大型企业融资的不当干预等原因,更加限制了它们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力度。

三、促进关系型借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转换政府职能,建立政府理性干预机制。减少各级政府的行政干预,真正落实银行和企业的独立性和经营自,是顺利实施关系型借贷制度的重要环节。可以考虑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小企业主管机构,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对中小企业管理的部门交叉、职能重叠、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能更加高效地制定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能确保政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健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征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首先从法律层面上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可以充分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特别应该加强中小企业的破产机制的法律保障。应该允许银行拥有向关系企业派出外部董事的权利。在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共享性的中小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同时,中央银行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调整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货币政策,对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的额度和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允许中小银行在具体实践中探索不超出现有政策法律界限的金融创新。

(二)中小企业加强管理,重视信用建设

1.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中小企业要不断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章制度,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权利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强化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还款能力。

2.推崇诚信经营,提高企业的“信用形象”。诚实信用是一切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中小企业必须严格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遵守“单一开户”原则,积极发展与银行的长期、密切关系,在生产经营和向银行贷款过程中做到“讲规则,讲信誉,讲效益”,为有效发展关系型借贷创造条件。 。

(三)中小银行更新观念,实现自我提升

下面将引入台州市商业银行的具体案例,侧重从实际操作角度分析中小银行发展关系型借贷的技巧,试图对此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台州市商业银行成立不到6年,在发展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方面做得颇为成功。

1.转换经营理念,准确市场定位。一打开该行的网站,就可以看到它醒目的宣传语“中小企业的伙伴银行”和宣传口号“吃苦、求实、创新”。该行始终坚持“额小、面广、期短、高效”的信贷方针,积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该行的全部贷款户中,中小企业占了94%左右。截至2004年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为104.9亿元,较成立之初增长近70亿。2004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1.79亿元,较成立之初降幅达48.9%。按五级分类贷款不良率也从建行初的13.1%降到2.76%,有效地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作为地方性的小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是产权明晰,具有较大经营自,只要扬长避短,选择当地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一样可以生存、发展、壮大,并实现与中小企业的“双赢”。该行的经营业绩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中小银行一定要合理定位业务重点,向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发挥本土优势,创新服务手段。台州市商业银行实行稳定的、劳动密集式的客户经理制度,以客户关系为导向而非以数据处理为导向的灵活管理来获取“软信息”,达到客户信息充分披露的目的。客户经理占到全行员工1/3左右,而且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客户经理不仅提供贷款服务,还乐于向客户提供物色婚姻对象、家务帮忙等延伸服务。该行除对客户经理进行分级系统的培训外,还时常开展全行性或局域性的培训与交流。

私人信息是关系型借贷的基础,而强烈的人格化特征使得私人信息不仅难以获得也难以传递。台州市商业银行积极利用本土化优势发展关系型借贷,从客户经理(信贷员)的选择与培训、交流渠道的深度与广度、信息的鉴别与利用等方面都有创新,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信息交流与沟通,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客户私人信息,同时该行也注重及时将自身信息交流给客户,做到诚信交往,平等互利。所以,中小银行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开发出适应中小企业客户的信息系统体系,建立起可脱离财务报表的真正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测评系统,实现中小企业业务科学定价机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关系型借贷技术。

3.完善治理结构,提升资本实力。台州市商业银行强调“信贷资产质量是命根子”的风险观念,强调激励与约束对等、企业与银行互惠的原则,制订了一系列灵活而严格的信贷内控制度,降低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和企业的违约风险,建立起廉洁、诚实、高效的信贷文化。

一整套公开、透明、直接量化考核到个人的信贷薪酬激励办法是发展对中小企业关系型借贷业务的“剂”,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贷款机制和监督机制既能够节约交易成本,也保障信贷款安全。所以,中小银行应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充分赋予信贷人员相应的决策权限;(2)合理下放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权限,允许设定一定的风险核销率,以盈补亏,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原始动力;(3)推动中小企业综合授信额度,允许企业在有效期和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加快资金周转;(4)建立有效的、专业的客户经理培训机制。

上一篇:企业债务融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与理论解释 下一篇:反规避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