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幸福的实现路径

时间:2022-04-11 01:16:36

中小学教师幸福的实现路径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幸福的人,因此,教育也是传播幸福的活动。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他们的幸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幸福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应该对教师职业进行合理定位,给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学校应该给教师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学习成长的条件,为教师提供公平晋升的机会;教师自己应该努力提升职业体认,追求专业成长,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幸福;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4-0034-04

幸福的话题由来已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幸福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我们这个以人为最高目标的、和谐的、公正的社会里,个人幸福乃是极重要的社会福利和财富。我们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当在他的完全不受侵犯的、属于他个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幸福的人。”[1]教育也是传播幸福的活动。教育不仅是对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德性的教育”(即是教人向善的教育),也是教人获得幸福品质的教育。[2]教师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他们的幸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关于教师的幸福,国内许多学者对其做过界定。檀传宝教授认为,幸福就是人的目的性实现时的那种主体状态,或者人的本质实现时的那种状态。[3]这个概念强调幸福的状态性,也就是强调幸福的可持续性,的确,幸福的感觉是一种持续的、长时间心理体验,它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快乐。因为快乐仅仅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主观感受,没有长期的激励效应。也有学者对幸福做了不同的解释,邝红军认为,教师的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它是一种主观感受和体验,是一种需要的满足状态,既包括低级需要的满足,也包括高级需要的满足。[4]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概括了教师幸福两方面的内涵: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学界目前较一致的研究趋势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融合,试图从这一角度来阐释教师幸福。不过综观目前研究的成果,多少都有点顾此失彼的感觉。

通过综述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影响中小学教师幸福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性格、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身体状况等等,其中性格、身体健康是主要因素。[5]这对我们探索如何实现教师的幸福有很大积极意义。影响教师幸福的外部因素概括起来无非就是:社会的支持、学校的整合度、工作人际关系。[6]当然,也有人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据中国教育部2013年统计,中国共有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36.38万人[7],占教师总人数的79.6%。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现状、幸福实现做专门研究,不仅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一、社会:实现教师幸福的基础

1.对教师职业进行合理定位

在中国传统社会,孔子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被历代政府推为教师的典范,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教师也因此备受尊敬,与“天地君亲”一起受世人景仰。教师从那时起,被逐渐奉上圣坛,成为道德的楷模、世人的榜样。然而,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却不像他的社会声誉那样高,显得名不副实。时至近现代,教师这一行业逐步职业化、专业化,不论从分工的角度,还是社会族群划分的角度,社会都更多给予了教师以普通职业的理解。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把教师和道德楷模、人格典范的圣人形象彻底脱钩。究其缘由,一方面,从教师的工作任务来看,教育既要传授知识,也要培育人格;既要训练技能,也要提升品德。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是教会他人如何做人、处事,这要求教师的素质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另一方面,从教师的工作方式来看,不管古时候的私塾先生,还是现代的专业教师,其职业都包括“言传”和“身教”双重特征,他们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成长,所以不管古时还是现代,对教师的道德要求都比较高。

然而,社会总是重视了一方面,又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对教师无限期望的同时,似乎忘记了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对他们的要求逐步提高的同时,却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社会保障,这正是导致教师幸福感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是师,也是人;他们有指导人生的智慧,同时也有普通人的哀乐悲愁;教师既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所以,要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当务之急就是要给教师职业一个合理、理性的定位,首先从社会普通行业的角度看待教师,首先把教师看成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满足教师合理的物质、精神需要,不要让过高的道德期待成为教师幸福生活的沉重包袱。

2.给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

社会对教师的支持,既应包括结构支持,也应包括功能支持,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支持。

所谓结构支持,是指人际支持、家庭支持和组织支持。[8]首先是人际支持。社会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包括工作、生活、交流、学习的人际关系,还要给教师更多自由的教学空间和言语空间。其次是家庭支持。要让教师在社会中有较强的归属感,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从而能给自己和家人生活稳定的保证,这是教师获得家庭支持的关键。第三是组织支持。教师一般都从属于具体的教育组织――学校,所以,组织支持主要是指学校支持。因为这一支持至关重要,后面将详加论述。

所谓功能支持,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情绪满意度和自我完善度两个方面。关注教师的情绪满意度,就要观照教师的内心。一项有关“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的调查表明,教师们普遍不能认同过分强调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职业要求,分别有80.8%、74.4%的教师反感树立“牺牲自己的家人、家庭,一心扑在事业上”、“不顾个人身体情况,带病坚持工作”的教师形象。[9]由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让教师付出、奉献、牺牲,不应该把这些看成对教师理所当然的要求,而是要当作是教师优于常人的表现,是高于职业要求的特别贡献。至于自我完善度,就是要给教师提供充足、合理的学习、提升的机会,让有能力、有上进心、有积极性的教师去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这是社会支持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学校:实现教师幸福的保障

1.给教师提供舒适的教学环境

舒适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有序进行的前提。这里说的教学环境,包括学校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一般意义上的硬件环境,首先是指各种教学设备、仪器的合理配备。特别是现代教育多涉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已逐步走进各个校园,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是保证教师能正常教学的基础,所以学校首先应该在这些必要的教学设施上加强投入。当然,除了直接用于教学的设施支持,对教师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的支持也是不能缺少的,比如提供功能完善的办公环境、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基本的休闲健身设施等,都是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师幸福的主要途径。再说软件支持,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学校的组织结构尽量不要采用等级化的科层结构,避免让教师有被管制、被约束的感觉;学校的管理要体现人性化、专业化、自主化等特点,能让广大教师在这一空间里心情舒适,感到轻松、愉快、自在,能最大限度地体验教育的幸福与意义。

2.为教师提供学习成长的机会

对于青年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工作条件,也要关注他们的专业成长,积极为他们创造进修、培训、提升的机会,这不仅是社会支持的一部分,也是学校支持的主要方面。《礼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遇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自己思考、同事讨论就能解决,但有些问题只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才能说得清楚。教师如果一直身处教学工作之中,很多疑问就很难得到解决,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而且也会让教师逐渐对教育失去信心,所以学校必须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定期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让他们教有所惑,惑有所思,思有所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教与学的双重幸福。

3.为教师提供公平晋升的机会

学校、社会对教师的发展与肯定,是面向广大教师群体的,所以学校要公正地处理教师职称晋升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要让广大教师有一个不断发展的渠道。檀传宝教授在论述教师同事之间如何体现出公正时,举了一个例子:两个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又供职于同一所学校的青年教师,在同时竞争一个晋升机会时的两难抉择提醒我们,公正地处理这些问题,虽然会留下“价值的遗憾”,但对教师的消极影响是最小的。[10]所以,作为学校一方,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教师,以尽量消除因晋升竞争产生的对教师的消极影响。

三、教师:实现教师幸福的关键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只有在内因的基础上才会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因此,教师幸福感的提升,除了诉诸外物以外,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

1.提升职业体认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教师首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体面的职业,我们从事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因为人首先要维持个体的生命和家庭的生活,才有条件虑及其他,所以,教师以教育为谋生的手段应为社会接受、认可。然而,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就无法从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更不能从中体会到幸福。教师要想在教育中获得快乐、幸福,就要学会不仅把教育当职业,还要把教育当毕生的事业去对待,把教育当作“为了一切人,一切为了人”的事业来对待。[11]

2.追求专业成长

既然选择了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每一个教师在选择教师这个行业时,都应该首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教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确立一个明确的教育理想,才能在不断的进步与成长中,体验人生的价值。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专业知识渊博、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更能在教学活动中取得进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努力学习,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幸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取得理想的成绩,获得极大的进步,使教师不仅能在实践中获得极大的幸福,更能实现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3.承担社会责任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不仅传授人类的文明成果,还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格、理想。檀传宝教授把这种责任感称之为“信仰教育”。它不仅指教育本身要有信仰,教育过程要有信仰,还指教育中的人要有信仰。[12]这里所说的教育中的人,主要就是指教师。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信仰,这种信仰是和一个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的,只有坚定了这一信仰,教师才能在日常的工作中虽遭遇各种困难,历经各种考验,依然对教育满怀热情。这是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理想的结合,也是教师获得最终幸福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蔡汀,等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43.

[2]刘雨.论教师幸福的伦理内涵[J].现代教育论丛,2011(1).

[3][10]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配享教育幸福[J].中小学教育,2013(1).

[4]邝红军.论教师幸福及其实现[J].教育科学研究,2008(6).

[5]吴世学.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及其提升[D].华中师范大学,2009.

[6]林丹.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及其特点[D].河南大学,2009.

[7]吕诺,王亚妮.中国中小学教师人数已超千万[N].新华网,2013-09-09.

[8]乔虹,刘新法,陈家麟.中国大陆教师社会支持研究述评[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5).

[9]李敏,檀传宝.师德的崇高性与底线师德[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11]李先军.论教师教育理想的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1(1).

[12]黄亮,檀传宝.教育应回归对人性的关照[J].教育科学研究,2004(4).

上一篇:煤矿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下一篇:软创新的存在性及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评价的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