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新途径

时间:2022-04-10 11:49:28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新途径

[摘要]加强校园性教育,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理论内涵及其现状,深入分析校园性教育在其中的作用:弥补在校学生性知识的不足,灌输理性的异往观,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校园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61―02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内涵及现状

1.1 心理健康

根据2002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提供的信息,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16%~25.4%存在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

国内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早在1999年,章竞思等就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发现20世纪末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来自学业、健康与安全、人际关系、自尊四个方面的心理焦虑。龙晓东发现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与自卑感方面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丁斌发现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优越与孤僻的双重性,尤其是在异往上,缺乏理性思考,遇到挫折反应过度,出现悲伤、烦躁甚至是绝望等情绪。

此外,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普及和高校扩招等新情况,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陈松英发现网络虽然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丰富课余生活,但往往对其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迷恋网络、形成瘾癖,人际关系疏离,出现焦虑和浮躁,情感寄托的错位等。魏桂红指出高校扩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扩招导致大学生个体差异加大;扩招带来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1.2 人格健全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心理健康,而且还须人格健全。这是因为人格健全关系到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健全的人格必然导致能力的缺失。

关于人格健全的标准说法各一。我国古代提出仁、智、勇、隐、中庸、自强的理想人格模式。李祚山收集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奥尔波特提出了6标准: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纳的能力和安全感,实际的现实知觉,自我客观化,统一的人生哲学;罗杰斯认为健全人格是指:对任何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的协调,利用自身经验进行评价,无条件地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

因此,根据各自的定义与标准,不难发现人格健全要比心理健康具有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必要条件,心理不健康不可能是人格健全的;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与其他因素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

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发育作了分析。根据唐磊和王恩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存在如下问题:自我价值迷失、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匮乏、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包中平和王雅韬从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入手,分析大学生人格发育存在的缺陷,包括恐学厌学症、爱情综合征和心理自闭症等。陈中建和韩益凤发现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自卑感较强,成就动机过于旺盛,行为的敢为性低,内向,其人格发育更易受挫。

综上,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会引发潜在的社会问题。因此,选择一条高效的、合理的途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就变得很有意义。

2、校园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作用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国内学者的看法存在较多共识。徐辉和黎万和指出建设校园文化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蔡秀华提出从情感教育入手塑造健全人格。吴先知强调给予学生个性来培养健全人格,措施包括建立开放性课堂、倡导人性化的德育工作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很少有研究从性教育的视角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似乎认为这两者没有内在关联。我们认为,校园性教育是在校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与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校园性教育有利于规范与促进大学生的异性沟通,而理性的异性沟通对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言具有极大的内在功效。

2.1 性教育弥补大学生的知识缺陷,直接消除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正是根源于性教育的不足和性知识的缺乏。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随着高校招生扩招和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学生群体里有不少来自比较闭塞和保守的地区,存在一定的自卑或自闭等不良情绪,如果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和性知识,很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害怕与异往,对异性持不健康的偏见,过于天真的、缺乏自我保护的两往观念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长期积聚得不到解决,则会扭曲人格,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如犯罪。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性教育,向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传授基本的性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消除对异往的恐惧与偏见,克服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2.2 性教育灌输正确的异往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正如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人格健全一样,掌握性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正确的性观念和理性的异往观,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往往受到不良异往观的阻挠。通过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异往观,校园性教育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克服错误性观念或性态度的负面影响。通过校园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异往更多的是青年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互动,具有认知、育德和育人的功效,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提升,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校园异往过程中,自觉地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3、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校园性教育原则,选择合理的校园性教育内容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应当是:性知识灌输与性道德培育相结合,正面疏导与丰富活动相结合。相应地,校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涵盖:①性知识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识与性心理知识;②性道德教育,包括性责任教育、观教育、异往方法教育和人格教育;③性法律意识教育。

3.2 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校园性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开展逐级深入的性教育。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三年基本可以分为:大一过渡期和适应期、大二发展期和大三成熟期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和方式的性教育工作。例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性教育的重点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培养文明科学的性态度;对于大二学生而言,注重理性的异往观的灌输,帮助在校大学生充分地利用异往与沟通实现知识互补和情感交流,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大三学生,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家庭观念的培养和责任感的建立。

3.3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校园性教育应当采取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设置正规课程传授性知识,另一方面借助师生交往、校园文化等丰富多彩的非正式方法灌输异往观。其中,正式教育可以保证学生获取足够的基本知识,而非正式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实践异往的各种方法,两者缺一不可。缺乏正式教育,容易产生性教育的误导;缺乏非正式教育,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丁斌,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05(5):102―103.

[2]李祚山,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5(6):1406―1409.

[3]吴先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2):39―40.

[基金项目]本文是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心理调适机制研究》(BIOJY09),浙江省高职党建研究会科研项目《高职学生心理调适机制研究――以异性沟通为例》(108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征(1978-),女,湖南祁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

上一篇:行政诉讼和解撤诉制度探析 下一篇:市场链理论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