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时间:2022-04-10 10:57:02

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初中历史教材、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材;教学模式

一、新课改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初中历史教材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课改前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的方针,而现在是“一标多本”,国家课程重在目标,而忽视教材的具体内容。有专家认为,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资源,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地使用。但在创造性使用中有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一)重视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第一课“鸦片战争”中“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两个概念时,学生觉得比较抽象,和头脑中的意识无法建立联系。对此,教师可以针对鸦片战争做一个周详的讲解,以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这一知识。

(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例如,在讲有关“科举制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扩充一些知识:明清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和周密,科举制在甄拔人才方面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是,从那以后,它的弊端也越来越严重,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过于死板,专门取“四书五经”命题,让参加考试的人对经义做出阐述,还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仅扼杀了思想,而且写作格式单一,写作步骤单调。这样,学生就对科举制度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新课改提出教学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教师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为此,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教师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变得敏感、灵活、积极、轻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今天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明日生活的主人,成为一个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有责任感的人。培养初中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就是为他们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境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再现历史。同时,要增强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教师教学应服务于学生,要“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授之以鱼”,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并且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久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促进者。

参考文献:

[1]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2]郝秀刚,葛明贵.知识的分类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上一篇: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下一篇: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