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时间:2022-09-03 04:30:21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寻求新方法、新途径,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本文拟从高中数学的传统教学出发,探讨如何在现今阶段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经历较大程度的改革,在全新的课程标准模式下,新的教学要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具备更强的教学能力,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所谓的有效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成果。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所转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一、转变课堂师生角色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模式中,教师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课堂时间,学生只能够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被动学习。新课程标准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需要进行转换,学生应当成为课堂的主角,数学的各类问题都应当由学生来进行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探索和问题进行必要的指点与引导,让学生能够自我挖掘结果与结论。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和设想,并且应当给予足够的空间。高中数学的课堂学习应当成为师生共同交流数学学习经验的场所,这样就能够真正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构建数学环境

在全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标准中,提出了构建数学环境这样的命题,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数学的全新要求。构建数学环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较为抽象和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能够结合课堂的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构建数学环境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学生应当利用教师创设的情境来进行学习,如果课堂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搬硬套的方式与生活情境进行结合,那么也就失去了新高中课程教学标准的初衷,不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却往往不能够将课堂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体验,也就很难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学生也很难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举例说明,或者直接在课堂上展示现成的材料,这样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就有了形象化的认识,与图形相关的各类性质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三、鼓励问题的提出与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临时出现众多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被教师加以利用,通过这些问题来提高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类问题的出现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临时提出,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当不直接进行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或者引导学生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在问题的探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在自我思考和群体性讨论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想法,这些想法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都具备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会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基本知识的掌握,锻炼学习技巧,思维能力得以提升以及养成学习态度。高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是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重要核心工作,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在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提出了哪些问题,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考虑的。

四、注重反馈修正

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通过实践来进行评价和检验。而检验和评价的来源就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注重学生在学习效果上形成的反馈,通过认真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修改方案,从而在教学上进行及时修正。一般来说,教师的反馈信息来源是十分广泛的。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问题提出的数量、听课态度的优劣、平时作业和定期测验的结果,乃至于学生主动对教师提出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弥补教学中带来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能够在修正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在教学反馈中出现的经典或常见问题将有效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便于以后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普遍薄弱环节进行教学。

总的来说,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现今新课程标准下的共同目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最少的经历和最短的时间达到最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总结和修正,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与学习,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邓魁甲.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J].学园,2012,(02):163.

[2]周承剑.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方法探讨[J].语数外学习,2012,(02):59.

[3]朱毅.普通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初探[J].新课程·中学,2009,(07):44.

[4]季永青.浅析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J].考试周刊,2012,(84):69-70.

[5]胡大军.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1):53.

上一篇:如何有效指导识字教学 下一篇: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语文课中用好课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