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10 02:05:28

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当前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语文学习心理问题形成的主体因素

从学生的心理基础来说,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利者,从内心深处来说,其对于升学已经不抱期望,认为自己这辈子只能当工人,不可能再上大学,也不可能会有太大的发展。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他们在进入中职学校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心理阴影和消极的学习心态。换句话说,他们对于学习已经存在了一种被动接受的心理,不具有开放性的思想意识,因此也就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1]。

另外,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其自身具有的学习积累非常少,特别是在语文方面,缺乏常识性积累,语文基础差,有些学生有严重的方言特征。这些现象,对于语文这一项要求具有阅读积累和一定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科来说,中职生有一种天生的不在乎与不重视。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加上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短期内,他们看不到学习的直接效果,也会产生放弃的想法。实际上,在学习意志与自觉性上,中职生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再加上中职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的“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语文学习与提高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通过学习来改变自身,提高自身的决心。因此,造成了中职生学习拖沓,进步不很明显的现象。同时,由于中职生潜在的自卑心理,他们在课内课外与老师的交流不够,甚至从来不愿意与老师有目光交流,更不愿意主动去回答问题,在心理上期待老师可以发现自己、关注自己,但在行动上又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回答不好而让老师失望,这种状态就直接体现为中职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处于消极与被动的状态,不投入,不重视。

再者,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倡导“扭曲”的课程改革,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抱着技能至上,文化课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语文学习与技能训练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导致学生在读写方面愿意听,但在听说方面不愿意参与,对于课内知识不反感,但从不主动进行课外补充内容的学习。用张大均教授的话来阐述就是:“对学生来说,没有哪样东西会像学业失败和挫折那样对学生的人格适应产生那么大的不良影响”。作为心理学教授,这句话很直白地点明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成因,因为失败过,所以不愿再投入,也就直接影响到了中职生在学习语文上的心理动机与状态。

(二)语文学习心理问题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客观因素)

首先从学生的自我认识上进行分析,学生对于中职开设语文课有着不理解,在中职生的思维概念中,中职就是学技能,学会使用机床、学会练琴跳舞、学会装配零部件等就是来中职的主要目的。而语文应该不属于重点学习的内容,因为它和以后的谋生技能没有太大牵连。考不上普通高中,才会选择来中职学校,来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做好了求职的打算,而招生学校苦于生源从不过问学生的文化基础,更不可能关注学生的语文水平。且在教学设置中,教学环节、内容、过程,是简化了又简化。测试时,中职学校的语文试卷是简单了又简单,更有甚者,直接将考试内容告诉学生,所以不会出现不合格的情况,学生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这些客观因素也就进一步加深了中职学生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忽视程度,进而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态度。

其次,由于中职教育中的语文教材是“大一统”,虽然按照“基础、职业”等模块来编写,但实际上与各个专业基本没有直接性联系,又没有结合招工单位的招工条件倾向,这样,就会造成“学不学语文照样就业”的思想。而教学中,鉴于学生的基本素养,绝大部分语文老师只能进行“机械性灌输”,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课堂互动,也就直接使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下降,降低了学生对于中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中职语文考试的单一性评判标准也让学生对于考试产生反感与敷衍的心理。

第三,中职学生一直以来所受到的周边环境影响也是造成其心理倾向的原因之一。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应试为主的评判标准,造成在课堂教育中,出现了优生与差生的区别。大部分中职的学生正是来自于这一标准下的所谓“双有生”。老师的长期忽视让学生产生了自卑、厌倦、多疑等心理,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一种天生的畏惧与自卑感。作为中考的失利者,学生在中职期间的学习中,如果依然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动力,没有在中职语文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和快乐,那么这种心理也就会一直持续到中职学习中,甚至会影响到其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二.防止与疏导语文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语文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出发,为学生尽量多的创造成功的体验,发挥其自身的专长,找出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提高信心,改变对自己的印象与看法,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在中职学校里,学习过程受到了“职业”的导向,学生对于自身所选择的专业有着求职的直接意愿,反映到学习中,其动机就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加现实,也更加求快。对于自身的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视度也体现出了中职学生只学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用的,对认为无助于求职的,基本是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造成中职学生对于“重专业,轻文化”的现状。老师要意识到这一心理动机,考虑到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工作中会遇到的公文写作、求职信写法等更具实效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实施成功教学法,让学生学出信心与希望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体验,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基础来设计教学内容,制订教学大纲。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基础,按其能适应的学习进度进行教学,由浅入深,渐进式进行教学[2]。对于教学中的难点,进行有层次的分目标设置,让学生可以感知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学习的自信心。如对于“观察思考”这一项学习内容,这是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阶段的写作教学内容。老师在进行教案编写时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力,并且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思考。重视学生在写作中所透露出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直接把学生角度的观察定位为不深刻、不全面。应对肯定学生对于生活的主动观察与思考态度,肯定其认真与真实的写作态度。引导学生从小处着眼,站在自己角度去体验与思考生活中的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考的深度与观察的敏锐度,用耐心的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心态,进而在自信心与主动性上得到提高,最终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三)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在现在的中职语文教育中,考试的评判标准过于单一与绝对,不重视学生的个人思考与语文积累,而偏重于学生的死记硬背。中职老师应意识到这一点,进而进行改变,实施发展性的学习评价,阶梯式设计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处处有收获,有成就感。合理设计考试标准,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来说,中职老师在讲课时还是采取固化的方式,按部就班,缺乏创新与新意。倾向于满堂灌,教学流程僵化,一般是一个套路走到底。从正音辨字开始,然后是进行课文作者的背景介绍、段落分析,进而是由段落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进行课后习题布置。可以看到这一流程完全是以教材为主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点。这样的教学不仅反映出目前中职教育中老师的教学水平不足,而且还反映出其教学过于书面化,缺乏实际生活经验,没有贴近学生需求,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于中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厌倦语文[3]。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这种刻板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对于学生个性的抹杀与漠视,以完成教学量为目标,忽视语文教学的真义。把学生当成观众和听众,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也就和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上多做尝试,对于教学内容要紧扣“管用、够用”,对于教学方式要紧扣“创新、灵活”。把语文教育泛化成人格教育,信任学生能力,提供舞台让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成就感。鼓励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正视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弱、学习习惯不良的现实,引导为主、细致耐心地进行教学。不要因为短时间看不到希望就开始对学生产生怀疑或否定心理,改变对于优生差生的态度,一视同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提高中职语文教育效率。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中职语文教育学生现在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总结出是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而如何改进与提高中职语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懂得语文,爱上语文,受益于语文,就要从老师自身抓起。提高老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提倡教学创新,了解与研究学生的心理,在教案编写与课堂设计上,重视学生需求,贴近学生实际,掺入应用性的语文知识,不断优化教学流程。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从而得以重塑信心,最终达到有效改善中职语文教育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丽娟.农村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2]朱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有效教学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闫华.中专语文教学素质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王海安,教师,现居安徽广德。

上一篇:关注主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浅谈公路与桥梁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