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建设建议

时间:2022-04-09 05:03:31

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建设建议

摘要: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力问题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解决办法,并提出政府应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动力机制 人才培养

无疑,高职院校在应用人才培养中,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到了业界一致认同,是发展大势,教育部也发文(教高〔2006〕16号)做政策指导,目前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也在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也在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虽然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决策是正确,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依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管理

缺乏政府的宏观管理,虽然教育部强调校企合作很重要,并主观要求高职院校把这项工作做好,但没有从制度上进行设计与操作,教育部作为国务院的一个职能部门,应该在宏观管理与政策协调与操作上做更多的工作。不能光停留在宏观决策上,要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研究配套实施政策。

2.缺乏可操作性

学校出于上面教育部的要求和学生适应社会,要求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实际上由于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专业和老师只能被动执行,甚至是在强压下执行,当然效果不佳。所谓可操作性,是指客观上可以行得通,对于企业和高校这两个主体一个是以盈利为目的,一个是人才培养为目的,两者如何融合,尤其是企业动力问题是可操作性的关键。如何提高可操作性,增强操作的可行性、可实施性、客观性,而不是不顾实际情况的强制执行,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

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很多理论专家发表了不少意见,大多讲如何好,如何做,而实际效果如何,实现得怎么样缺乏客观的评价,即都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从实际的实践层面看的不多,我们作为实际的实施者,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老师作为完成上面布置任务的完成者,由于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企业缺乏主动性,因而高校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合同约束,老师在学校的压力下只能应付,事情做完了老师很清楚,虽然知道没有效果,但却实施得还很辛苦,能说自己没有做好吗?没有取得成绩吗?

二、问题分析

企业的动力来源于经济利益,企业产生不出经济效益就不能生存。有人认为学校给企业输送人才,企业就会产出经济效益,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一点道理,但目前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企业挑选的机会越来越大,市场选择余地很大,企业还会来通过所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社会(因人才可以流动)培养人才吗?当然极个别企业有这样的特殊需要。遗憾的是一些人以此作为基础并认为企业有了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力。

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还得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让企业感到对他们有经济利益才是可行的,经济利用有长远的、近期的和附加的三方面,为企业培养人才属于长远利益,企业收入增加、成本减少为企业近期利益,取得了宣传效果、社会效益和和社会责任等为附加利益,这三者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没有约束性,属于道德问题,不能通过法律手段约束,这主要靠企业自觉,所以不能作为主要考虑对象。长远利益现在还难以看到,人才却有流动性,所以很多企业短期利益明显,需要更加关注,我们要做的不是认为不合理而去约束它,而是应该去迎合它。让企业自己觉得有利可图,然后产生主动性,这样才有可持续性,这样才能约束对企业的要求,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评价与监督机制。解决企业利益问题还得靠政府、靠政策,因为政策需要政府制定。如果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学校有责任向政府提出建议,因为,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是主体,学校有责任与义务反应问题,提出建议与意见。当企业的动力问题解决了,学校自然就能主动解决好这样的问题了。

三、解决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力问题的办法

(一)政府层面

1.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负责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政策的制定,实施、联络与监督。没有一个专门的办事机构不会有可行的效果。

2.有政策支持: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以及其它政策,如校企合作专项基金。

政府要出台鼓励性和政策性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引导合作,对积极投身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和信贷上的支持;对做出贡献的学校、个人给予项目上的扶持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加快知识的经济转化过程。只有可操作性的专门法规、政策方可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3.有实施与监督:如果有了政策支持,企业认为有利益、有实惠,则可对实施企业进行要求与约束。关于实施与监督工作,主要要进行平台建设、实施政策、监督政策执行,使其达到效果。

(二)学校层面

1.学校有专门机构管理:学校应有专门机构,要保持常态化和连续性,校企合作和教学业务有联系,但职能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所谓常态化和连续性,指的可持续性,学校有阶段性、周期性,一般与企业不吻合,需要与企业建立、维系长期关系。

学校要加快推进教学制度、学分制改革,完善教育的弹性教学机制,适应企业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的灵活需求,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要进行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学生实习实训效果的监督评价制度,完善实践教学与基础教学的交融性,使之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特色。

2.在政府宏观制度与法律未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方式创新,实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具体有:订单培养,既培养了学生,还解决了学生就业;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实验实训企业型模式;与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培训中心;建立校办企业,利用校办企业自主开展;与企业或中介建立就业合作联盟等。

(三)社会层面

1.中介参与:政府不适合进行的交中介机构运作。深圳就有这样的中介企业,运作得也不错,但跟政府还没有搭上关系。

2.政府要强化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功能,拓宽校企合作的面,由点对点合作发展到点对面的合作;由于行业协会与行业中的企业关系非常密切,行业协会中的成员也一般由该行业中的骨干人员组成,具有对行业的影响力;发挥行业组织在信息共享、职业资格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作用。

以上三个层面中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同时要管理社会层面的行为与运作,只要三个层面互相支持与配合、互相联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常小勇.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华东师范大学[D].2009,(4).

[3]张光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5.

[4]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资助项目:深信院第四批教研课题,JY2010025。

上一篇:建立档案管理机制,科学界定贫困生,构建和谐校... 下一篇:从宏观上分析加拿大安省幼儿教育特点对我国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