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时间:2022-04-09 12:38:43

浅谈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摘要 目的: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方法:分析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结果: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结论:,加强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与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中,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有效做到自我防护[1]。因此,加强护理职业防护的管理与教育已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国内外同行关注的焦点。

一、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生物性或感染性危险因素

(1)皮肤有破损时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2)抽血(将血液注入试管内时)、注射、输液、器械传递、清洗器械过程中被锐气刺伤、割伤;

(3)整理操作后用物及手术后器械、分离输液器针帽重新套回时等刺伤;

(4)在操作时病人或其他人突然转移时刺伤操作者。

(5)不正确的废物处理。

(6)手术室护士接触血液机会多,经常接触手术刀片、缝合针和各种利器,加上术前刷手造成皮肤保护层的破坏,为生物性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入提供门户。

供应室接触污染物品的机会最多,也最容易发生损伤和感染。

(8)产科护士出于经常接触产妇的恶露、羊水和血液,而被感染机率也增大。

2、化学性危险因素

(1) 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固定剂:护士频繁接触这些制剂,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

(2)化学药物:大多数抗肿瘤药物是细胞毒制剂。在配置过程中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溢出,形成含有毒性颗粒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下降、月经紊乱、脱发、致突变、致癌、致畸形等毒性反应。

(3 )各种毒性垃圾

(4 ) 各种废气、污染物体,医院的工作环境复杂,多种废气、污染气体对护士均可构成职业威胁。

3、物理性危险因素

对护理人员构成职业危害的物理因素包括放射线、各种辐射、噪音(电话铃声、机器声、病人的及仪器移动的声音)、粉尘、锐气伤、负重等。

二、防护措施

2.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又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2注重特殊人群的防护教育

2,3预防防护过度:不要因防护过度耽误病人的抢救,否则将要负法律责任。

2,4加强护士自身防护

(1) 疾病防护(2) 划、刺伤防护(3)正确洗手(4 ) 污染防护(5) 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6) 重视终末消毒(7) 个人保护措施

3、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加强职业暴露处理

3.1医院要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组建职业防护安全管理领导组,健全职业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处理程序,风险评估标准等,并把各项制度及措施落到实处[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护士工作中各种应该意识到危害的存在,树立一种全面预防的观念,把来自任何病人的血液都视为有传染性,在接触血液、体液操作时必须做好防护措施,自觉遵守防护要求,使之成为习惯。

3.2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暴露环节: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少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 。特殊操作如内镜的清洗应穿戴好防护用品。利器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

3.3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护士工作中操作较多,接触病人的频率高,手污染的机会最多,经计算护士洗手应不少于35次/d。用肥皂和清洁剂洗手,可使手的细菌减少90%,那么洗手技术是关键。水龙头是护理人员经常接触的设施,洗手后用手拧污染的水龙头是造成护理人员手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应改为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减少护理人员手的接触,同时严格遵守洗手原则,每步都要在活水下认真清洗,了解洗手的指征和合格率,加强自我防护,据国外报道,通过院内洗手可以降低30%的院内感染,大量研究报告证实了院内洗手是有效性

总之,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健康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随着高科技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新的职业危险因素,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金迎,杜良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年 第3期409-410

[2]任连英,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04

上一篇:皮肤软组织重复扩张术在疤痕修复中的研究 下一篇:食管下段、贲门癌隧道吻合法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