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舍利制作

时间:2022-04-09 01:20:39

树的舍利来于自然。有些树种生性顽强,千百年历经大自然的风雨侵袭、冰雪交加、雷电摧残,使得一部分枝干枯萎凋零形成会利,但树仍不死,顽强生长,这是一种生命的赞礼、不屈的抗争。正因如此,每每我们见到黄山之松、嵩岳之柏、孔府之林时无不为它们这种与天抗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不屈精神所折服和倾倒!

“舍利”一词原来源于佛教。是梵语Saria的音译,意思是“身骨”,也日“灵骨”或“坚固子”,是由佛教的高僧大德圆寂以后火化而产生,为佛教至高圣物。日本盆景界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松柏枯干盆景制作技法的名称,这种叫法的初衷可能也是使普通素材通过舍利的制作,升华它的作品品味。其实,中国古代、近代的绘画和盆景作品用枯干和枯枝点缀树木已非常普遍,明代的《十竹斋书画谱》、清代的《芥子园画谱》都有不少此类画本。在盆景制作方面清末盆景家胡炳章、民国盆景大师周瘦鹃皆引用明清绘画的枯干表现手法,用枯木技艺制作松、柏、梅盆景,受到广泛的好评,二人也都成为一代宗师。中国古代绘画中枯干、枯枝的表现手法对日本也影响很大,以至于《日本盆景通史》记载,“旧本人初学做盆景无不先仿照此书(《芥子园画谱》)”。故而,我们认为,舍利干(或称枯木技艺)制作技艺本源于中国,是树木盆景创造中的一种艺术形象创造,它所表现的是树干枯死部分的木质风化现象。白骨化的舍利干同绿荫葱郁的枝叶,形成了枯荣共存的鲜明艺术反差,更增添了盆景的艺术魅力,是一种较好的盆景制作的艺术形式。

盆景中的舍利,一部分来自于自然形成,经过大自然的风雕雪砺、鬼斧神工,本身就彰示着它的无限的自然之美,这是盆景中难得的佳品;一部分盆景品味平淡,通过适当的舍利制作,强化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增加了它的沧桑感,大大地提升了树的品质,这种方法是值得提倡的;还有一部分素材本身就有一些缺陷,不符合盆景创作的审美标准,通过舍利的制作,去掉了不足之处,变成了可以观赏的作品,这也无可厚非。

不过,我们反对那种未对素材进行细致地观察,反复地推敲、科学地论证就贸然下手:也反对那种为舍利而舍利,动辄掏心剔骨、剥皮抽筋的做法;更反对见松即神枝、遇柏必舍利,三缠九弯、忸怩作态、满目疮痍、千树一面的片面的制作方法。我们提倡对任何一个素材都要因材施作、合理运用,尽量保留盆景的自然多姿的形态,能不做舍利的尽量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也最好不做。

另外,建议盆景的初学者,在对自己的制作水平没有一定的把握之前,千万不要盲目动手、妄加斧斤而刻意追求所谓“凄美”风格、盲目地模仿名家作品的制作。应多看看成功的作品,多学习制作理论、多读一读专业盆景杂志并积累好专业素养,三年后再说,否则一下手就会成千古恨!

上一篇:由干布枝因形取势 下一篇:墨飘侨乡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