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4-08 08:34:45

浅谈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教学既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其间审美的因素相当丰富,要在课堂美的环境里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遵循艺术家创造美的过程――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去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创新性。本文将通过美育渗透课堂的方式,来谈谈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并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一、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之原因

教育学是本设想提出的理论依据。教育学中的“寓教于乐”、“教学相长”为我们揭示了教学实践的原则、方法和规律。对数学教学实现审美化有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形象的再现,强调美的发现、美的创造、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用,可以使教育与审美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之内容与目标

(1)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认知、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充分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旨在研究构建数学教学审美化模式,探求以美激趣,以美导学,以美获知的路子,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内心的体验和对现实世界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创新能力。

三、建构美育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模式

模式假设:本着如何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审美化和如何激发学生“天性”的思想,根据有关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拟建初步的“审美化数学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审美化数学教学模式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激美趣,产生愿望。教师首先要把把如何调动学生的“爱美之心”作为首要问题考虑。我们可以借助美的表象,美的音乐、美的语言、美的神话故事、美的媒体作为诱因,来激起学生爱美的天性,让他们在悦耳悦目的情景中入境入神,自我消除学习的心理压力,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想学。

第二步,设美境,活动观察,生活体验。常言道“生活处处皆数学。”这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步教学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可供学生游戏、活动的美境,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走向社会,在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观察、体验,捕捉到美的材料,由“我想学”上升到“我要写”。

第三步,学审美旨,选材定题。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审题、审美的方法,将活动观察和生活体验中得到的素材进行筛选、编辑,弃伪存真。引导他们明确学习要求,让其明心会意,明白“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形成健康向上,弃恶扬善的思维思想。

第四步,导美能,语言表达。就是引导学生将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识、技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掌握、运用。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预习,有意思的培养他们先预习后课堂学习的习惯。其次,要围绕课堂所学,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技能以及将所学知识表述出来的能力。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领会学习数学的“一招一式”, 学生学习数学时才可能跃入创造。

第五步,动美情,拓展创造。“美在和谐”,“动美情”就是要在学生创造性学习时播放一些贴合学习内容的轻音乐或静画或者说一些动情的话语,籍此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灵感,让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在影像的激发下,在语言的感染下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使其独立去认识和体验新知识,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不断创造。

四、数学教学中审美化教学实施的成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得到提升

在教学中,强调了以情感交流为主线,教师通过情感诱学,激起学生的感情投入,调动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发现生活、数学中点点滴滴的美,给它附之于情感,调起学生的情趣,从而让学生带着情感去认真学习、不断探究。

(二)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了德育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教学过程与美育心理发展的层次溶炼整合,形成一个“形式”内容美感的流程,着力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形成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引导他们辨别美与丑、文明与腐朽、高尚与邪恶、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改变了学生的道德面貌,促进了学校德育的发展。

(三)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心理,促进了智育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在良好的审美愉悦中获得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心理。学生长期维持在愉快、上进的心境中,参与学习,其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龙山县教科所)

上一篇:初中化学学习的方法 下一篇:高中英语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