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境激趣 以体验促思

时间:2022-04-08 03:01:24

摘要:“情”是一种精神的烘托,“境”则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当“情”与“境”相互交融,就形成合力,裂变成新的物质,教学才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情境激趣 体验促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情”是一种精神的烘托,“境”则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当“情”与“境”相互交融,就形成合力,裂变成新的物质,教学才是有价值的。

一、 创设有趣的情境,感受情趣课堂的韵味。

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契机是在于创设新奇、现实、富有挑战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轻松植入学生的头脑,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信心。真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喜闻乐见”――诱趣。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搜集数学信息,已成为我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课堂现象”。

在教学《抛硬币》一课时,让学生猜明天来我班实习的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并说出猜的想法。同学们各抒己见,都等待我宣布结果,我却又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一定是男老师或女老师吗?孩子们用上了“可能是”。这样的导入,自然巧妙,诱发学生的兴趣,“击中”了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 “挑战思维”――增趣。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捕捉数学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揭示有趣的事物,形成兴奋的中心,增强了数学自身的趣味性。已成为我课堂教学中凸现的“增趣效应”。

在教学“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了1、10、100,提问“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孩子个个眉头紧凑,看得出他们的思维遇到了挑战,我又提示学生:看看在你们的格尺上有什么发现?孩子们立即拿出格尺,认真观察,一个个进入了深度的思考之中。一会儿的工夫,一个个小手高高的举起,抢着回答说:可以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也可以分别填上分米、厘米、毫米,因为这三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还有一名学生说:填“元、角、分”也行,它们之间的进率也是10。我鼓励说:你们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并且能举一反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就这样以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切入,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新课中去。

3、“自我陶醉”――调趣。进入到情境之中,利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在一种自得自醉的神情驱使下,用调趣的手段将学生带到预设的情境之中。已成为我课堂教学中的“调趣杠杆”,其作用就是调整学生已有的兴趣(基调)激发学生的欲望。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故作惊讶地问学生: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莫名其妙地说:当然是圆形的!我神秘地说:太可惜啦,我见的可比你们多,想不想看一看?学生瞪大眼睛大声说:想。随即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小动物骑的自行车的轮子,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三角形,还有的是椭圆形等。只见这些自行车颠颠簸簸地前进,引起了学生一阵阵的笑声,这一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盼心理,激起对知识的渴求,师生共同陶醉在教师设计的情境之中,圆形的有关知识很快得以突破。

二、情境体验,萌发思考

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启迪思维,情境作为新教材中的一个“亮点”,目的是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深刻思考。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汲取新教材的养分,针对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数学本质及思维含量,并赋予情境必要的“数学脊梁”和“思考脊梁”。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激活了思维;帮助学生体验情境,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情境之中。

1、操作中体验,引发思考

我认为:“儿童的手指是他们智慧的发源地,是形成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空间,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创新。

如学生在量、撕、拼、折的操作中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在操作小棒的位置变化中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在“装沙子”中,孩子们发现了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用操作代替讲解,用操作代替传授,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数学,活跃了思维,提升了智慧,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2.生活中体验,启迪思维

有效的数学活动学习数学的重要媒介,这种数学活动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可能延伸到课外,实现从文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促发由固定的数学情境向现实多元的生活情境的转移使知识在生活中得以验证,在验证中得以提升,在提升中雾化为学习能力,方法得以加强,思维得以深入。

我的一位学生在数学日记里写道:今天我让爸爸给我记录上下楼的时间,我上楼用了2分11秒,下楼仅用了1分34秒,我知道下怯玫氖奔浔冉隙獭?墒俏什么有“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说法呢?我问了爸爸,爸爸先不告诉我,说过几天带我去爬山体验一下,就知道了。孩子们的日记虽然很简单,但文字中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折射出孩子们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3. 体验中思考,生成智慧(思想)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数学是体验后的思考,生成正是我所关注的,我通过多边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支架,着力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引发学生思维的差异进而生成智慧。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了直观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多种感官,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亲自动手拼摆学具,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们用分的方法、用合的方法、用割补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自己已经熟悉的图形,如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在“实物直观”、“演示直观”、“动作直观”、“语言直观”的情境中,获得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知识间的转化,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倒更是如此。如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许多物品,让学生根据物体的形状特点分一分,在这里渗透的是“分类”的思想。

上一篇:试析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地理空间... 下一篇:中专学校服装专业模块教学课改革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