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操作”与“思维”的有效融合

时间:2022-04-08 02:08:12

如何实现“操作”与“思维”的有效融合

摘要:程标准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符合学生思维认识过程的,即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实现实践操作与数学思维的有效融合,我一直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直观操作;思维;有效结合

一、善借直观操作

有效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发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发现,研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在直观的操作中去探寻规律,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是几分之一,几份是几分之几,我进一步创设了如下的操作活动。

师:好,现在请你轻轻拿出一个长方形的月饼,你能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吗?让老师和同学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追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学生的手中平面图形学具不同,展示学生们的不同分法,涂法。

师:现在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师:观察一下,这些月饼的形状不同,折法也不同,大小也不一样,但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通过刚才这个操作活动,学生明确了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大小虽然也不相同,但只要被平均分成2份、4份,每一份都是1/2、1/4。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从而明确分数这一概念。

学习作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这里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物抽象过渡到平面图形,在充分地几个层次直观操作后,学生由表象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不仅深入地体会了分数的含义,同时,几分之一的教学完全融入到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水到渠成地突破了重难点。

二、鼓励直观操作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他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才能理解得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联系。数学课要使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我在学生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试着用三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体验三角形的形成过程。在学具中,我故意放了一组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从而再次突出“围成”一词的重要性,同时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数学思想。

又如:《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是这一课的重点,因此,我首先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然后观察手中的人民币,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把手中的学具分类。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了搜集、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了不同地人民币分类的方法,个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三、巧用直观操作

把一些抽象地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数学事实,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中,我在导入时让学生摆15个小圆片,把它们一份一份地摆起来,每份个数要相同,每份可以摆几个呢?边摆边填写表格。在填写表格时,学生发现,一种可以正好分完,一种分后还有剩余。在此基础,点拨引导学生说,如果把多出来的这些小圆片再分一分行吗?学生发现不能再分了,这些数比除数小。

有余数除法是从表内除法过渡到表外除法的的桥梁,也是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样的导入,一方面创设了活动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让学生从操作活动中,感悟到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又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课前就让学生准备了用不同边长的硬纸条做成的可以活动的角。

师:请大家展示一个角。(学生操作)

展示一个比这个小的角,再展示一个比这个角大的角。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生1:活动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生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是这样吗?请大家验证一下。

“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操作活动虽说是基于学生个体的数学活动,但在合作探究、交流体验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分享交流、整理拓展,这对学生学习知识的顿悟、理解和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孩子思维的智慧在指间”,总之,在教W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最适合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用好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为了“动”而后的“静”,应该指向思维的核心区间,着眼于思路和打开、思维的碰撞。静静地思索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是向数学学科本质回归之路。

参考文献:

[1]沈全胜.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科教文汇,2015.12.

[2]高志友.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J].科技信息,2016.12.

上一篇:“关联―顺应论”下的翻译与翻译行为研究 下一篇:浅析多媒体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