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

时间:2022-04-07 10:29:27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

一、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失衡问题

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生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发展之间的不协调问题。经济在快速转型,而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转型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和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协调相互纠缠在一起,又使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不同步,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与体制转型不同步,相当一部分人群不能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现象也将维持一个较长的时期,调整城乡之间收入差异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快速增长,就业的形势应该乐观,但城镇下岗职工比例较大,广大农村进城打工潮不断涌现,失业比率仍然很高。

2风险问题

投资快速增长导致投资效率下降的风险。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占当年GDP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已经超过了1997年东南亚国家发生金融危机时的比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容量大,经济要增长,必须要高投入,没有投入就不可能产出。但是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下降的风险不可忽视。

投资快速增长导致生产过剩和物价走低的风险。目前,我国市场上部分产品供大于求。重复建设项目大量存在。生产资料、燃料价格的上升,使物价水平重新走低。

银行信贷快速增长导致呆坏帐的风险。由于外汇占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压力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搞土地开发,贷款给生产能力已经过剩或者存在一定泡沫的行业容易产生风险。

投机性资产价格变动导致破灭的风险。有价证券、房地产和贵重金属是常见的用来保值的资产,当这些资产的价格出现异常时,或者出现泡沫时,这些资产就有可能出现涨和落,存在着风险。

二、调控应发挥积极作用

依照发展逻辑,中国现在已经越过了经济发展为主导的阶段,进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重的协调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了,经济结构调整了,可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尚未调整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关系严重失衡,许多社会问题由于产生宏观失控产生;经济发展了,但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福利事业严重滞后。近年来虽然高校扩招,但高等教育入学率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还有9%的盲。这样的教育水平与中国经济实力居世界第六位实不相符。如何协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004年,国际经济的发展,将会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经济发展态势,我们要认清运行中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宏观管理的调控措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控制总量。货币供应总量要适应当地加以控制。控制总量稳定运行不会引起大的滑坡。针对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将会进行调整。适当调整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保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取消贷款规模限制,收缩银根,减少贷币投放,控制各类贷款余额在20万亿元水平为宜。调整国债资金的走向,加强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和基础教育及公共部门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部门地区的重点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投资,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继续加大生态工程和环境保护建设;加快淮河治理及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等重大项目建设。

第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进步。首先是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系的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户籍制度是对9亿农民的一种解放,这样农业劳动力才能顺利的转向二、三产业,才能使农民进城迅速培训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其次是采取降低国有房屋租金或给予适当的房租补贴及降低其他有关税费等办法,鼓励个人及家庭从事小商品及饮食业、市场中介服务业。鼓励非政府非盈利的社会服务及公共事业管理,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发展基金等相关管理办法。

第三,保持粮食长期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滥征、滥占耕地。其次要继续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优化外出农民务工环境,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再次要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

第四,加快产业调整升级,扩大新兴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延长和拓宽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等新尖产业链条,加快产业的集中和成套配套服务业,形成规模和整体带动效应。采取综合措施遏制一些产业中的盲目投资和部分重复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第五,市场稳定物价微调,在供求总量增长的同时,使供需矛盾淡化。加快推进公益部门的发展和垄断部门的改革。继续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垄断行业的改革和配套措施,加快铁路、邮政及其他公益部门的改造。

上一篇:关于内蒙古农畜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从内蒙古经济发展看中国西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