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用典故”

时间:2022-04-07 02:56:26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巧用典故”

从古至今,数不胜数的典故被用到教学中。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对今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人处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典故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要恰到好处,要有说服力。

一、准确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发挥德育功能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举例所用的典故必须要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功能,要与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和作用相一致,其次,是让学生喜闻乐见,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框的内容中,我应用了王祥卧冰的典故。千古流传的“二十四孝”,也将王祥卧冰求鱼的故事作为教育子女要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榜样而向人们推荐,以教育后人。

二、说服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典故用在恰当的地方,不仅关系着整个教学效果,还关系着能否让学生信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握好教材,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学生的视角来联系现实,才能找到与之相对的典故。

例如,在介绍“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内容的时候,其中有个问题是说在挫折面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更好、更准确地说明这个问题,也为了我的解释让学生更为接受,我举了正反两个不同的例子――“卧薪尝胆”和“乐不思蜀”。通过正反两个不同的例子的比较,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情绪,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了他们勇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三、时效性

我们在选用历史典故的时候,一方面要符合未成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要寓教于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要和课本中的观点一致,使学生愿意学、愿意听,也愿意接受,并且在生活中自觉做到,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

例如,九年级“笑对生活”这一课,为了培养、激发学生养成勤奋学习、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引用了悬梁刺股的故事。通过引用这些典故,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得到激发和提升,行为上也就更加自觉自愿,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越来越体会到运用经典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教师,我们只要积极探索,敢于追求,不断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出发点,就一定能唱好教学之歌,奏响青春之曲。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盱眙县旧铺中学)

上一篇:高中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下一篇:指尖开放智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