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2-04-07 12:39:10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中心小学山东日照27681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一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课。因此,我认为要使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提问兴趣,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主动提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存有“三怕 ”心理: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谐的笑容,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2) 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3)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教给方法, 提高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会问

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如:《猫》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说猫老实吧——它——贪玩——尽职——”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猫老实却又说它贪玩?贪玩又尽职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来源,使学生善问

想问、敢问、会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却不知从哪些角度去提出问题,那么质疑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关键还是善问。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 从课题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诸多问题:天游峰在哪?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写扫路人?扫路人到底是个怎样的?……这些问题,有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有的是难点,有的在写法上提出了疑问,也有的是学生想探求的课外知识。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 紧扣重点词句。小学课文大都是文质并茂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细细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鉴,对这些词句的学习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加以确切的领会。如《三打白骨精》中有这样一句:“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这句话中的“闪”用得是否正确?能不能换成“走”?通过这一质疑,我们更确切地领会到“闪”代表了一个敏捷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与常人不同,也暴露了她是白骨精所变。

3、 寻找矛盾之处。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几处看似矛盾之处:“翠流”是将流而没有流出,那么后文为什么还说“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到底是想“久立”还是“坐下”?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而这些地方正体现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上一篇: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