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时间:2022-07-26 11:57:56

谈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朝阳县柳城高级中学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课改区的教师陷入了困惑迷茫,尤其是农村信息比较封闭的地区,教师更是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还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有哪些变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由灌输者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共享者。三、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主动创造者。四、由成绩的裁判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灌输者对话者传授者共享者执行者创造者裁判者促进者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课改区的教师陷入了困惑迷茫,尤其是农村信息比较封闭的地区,教师更是无所适从,有的甚至还是老一套,换汤不换药。课程改革后,究竟应该怎么教?教师的角色有哪些变化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灌输者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对话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特点是追求固化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重教轻学,信息交流以单项交流为主,课程呈现出流水型作业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

新课标已经确认语文教学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提出了“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进步”。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对话人的学生,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以开放的胸襟与学生平等对话和碰撞,为此教师必须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发展意识。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教学的目标要由知识的传授和应对考试向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任人塑造的物体,而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自主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考试成绩和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二是以人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教师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主要任务就应该是在知识与情感领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不是强行的灌输。

三是平等民主意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该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见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要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故应该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进行对话,在对话交流中,学生要获得发展,教师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要从教学中获得新的发展,包括从学生身上得到启示,实现师生之间的“双赢”。

二、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意义上的共享者。

新课标倡导“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的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共享者”则体现出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新境界,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对话地位,实现了师生互相影响、补充、促进,最终共同进步。

教师作为“共享者”,要与学生共享知识和精神财富。教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同样有着求知欲和精神需要,而不是“留声机”和“传授机”。在对话中,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与学生共享,在倾听学生的言说中,学生的见解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同样作为独特的财富展现在教师面前,教师也可以获得一种知识和精神的收获。在对话中,有时学生的见解会超越教师,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信息不会逊于教师,分享信息是师生作为“共享者”角色的最大收益。

作为“共享者”师生可以共同探讨,形成共鸣和碰撞。共鸣形成共识,碰撞会激发思想的火花。学生有权利质疑和发问,甚至批判和否定。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具备向真理投降的勇气,与学生在争鸣和碰撞中获得创造性的思想成果。师生之间的商榷并非是是非之争,更多的是互相启发、补充和完善,受益者是师生双方。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应该看作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

三、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主动创造者。

在师生关系的层面上,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在教师与学校、社会的关系层面上,教师是最大的被动者。在以往的课程编制中,教师只是消极、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对教科书的选择、重组、评价和传输的方式都没有自,更不可能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创造。再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由被动执行者转换为主动塑造者。

其一,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进行“裁剪”。新课标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设选修课,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出适当的取舍,切忌简单照搬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

其二,就课程的发展而言,教师要将课程面向生活、面向实际、面向未来。要着力于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挥。诸如让书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素材进入语文教学流程。这样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其三,就课程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在语文课程日益走向开发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趋势下,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与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创意写作的内驱力。

四、由成绩的裁判者转换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比较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惟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境地。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语文教师要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评价角色转向为学生的发展促进者。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驾驭课程评价艺术,做学生的促进者。教师的角色职能要从知识的传授者、成绩的裁判员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控制和监督下的被动接受者。

语文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同法官那样超然于对象的感情之外,而应该珍视学生的感情,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就情感取向而言,应该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多用激励与期待的语言,使学生努力发挥出潜在的智慧与情意力量;对学生既要关注现实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新课标在表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强调要“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师生有限的生命的重要构成,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焕发热情,激起勇气,唤醒创造意识,学生的人生由于教师的激励而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以其鲜明的教育思想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究其实质,是要求语文教师放弃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倡导师生民主、人格平等、尊重主体的现代精神。由此而产生的语文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维护和升华的教育,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将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豪。教师职业将真正成为人们所羡慕的职业,他们将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愉悦。

上一篇:创新教育与中职德育课教学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文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