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咏京剧诗歌浅论

时间:2022-04-07 12:47:02

早期咏京剧诗歌浅论

摘 要:咏京剧诗歌的创作,可以上溯四大徽班进京之际,《消寒新咏》具有代表性。赵翼等人亦有诗作,也以歌咏旦角为主。道光中期,京剧正式形成,代表人物为“老生前三杰”,此时歌咏生角的诗歌有所增加。其后孙宝瑄歌咏生角,至以“王(九龄)、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相提并论,称许“并为山川间气之所钟”。《申报》发表戏曲竹枝词,使咏京剧诗歌有了及时、公开发表的园地,其内容也由品评艺人、评论演出扩展至描绘戏曲风俗、记录戏曲变迁等方面,展示出戏曲发展的全景。汪笑侬等人的咏京剧诗歌,则以阐发剧本的思想内涵为主。发掘并研究咏京剧诗歌,有助于丰富对京剧发展史、京剧传播接受史的认识。本文主要讨论清代的咏京剧诗歌,故名之曰“早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京剧艺术;咏京剧诗歌;艺术作品;品评;记录;阐发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记录京剧历史,或对京剧发表评论,其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咏京剧诗歌这一类数量可观,具有多方面价值,值得高度重视并深入加以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清代的咏京剧诗歌,故名之曰“早期”,其后的咏京剧诗歌准备另文再作论述。

咏京剧诗歌的创作,可以上溯四大徽班进京之际,此时写成的《消寒新咏》具有代表性。《消寒新咏》的作者铁桥山人、石坪居士、问津渔者,生平均不详。由该书序跋可知,铁桥山人姓李,石坪居士姓刘,问津渔者姓陈。据周作人说,铁桥山人即李澐,山阴人①。三人乾隆末年寄居北京,潦倒都门,同结金兰之好,又一样酷爱戏曲,因而共同写成《消寒新咏》,对当时花部、雅部演员的演出进行评论,其中包含多名徽班演员。

《消寒新咏》卷四,问津渔者题高朗亭:

佳人如玉命如云,纤小腰肢束绣裙。试拟太真新出浴,至今肥美有清芬。

就中老大抱琵琶,犹学娇声唱晚霞。占尽秦淮三月水,总教人不薄烟花。

自注:“高月官,安庆人,或云三庆徽掌班者。在同行中齿稍长,而一举一动,酷肖妇人。第丰厚有余,而轻柔不足也。华服艳妆,见之者无红颜女子之怜,有青蚨主母之号。善南北曲,兼工小调。尝与双凤、霞龄等扮勾栏院妆,青楼无出其上者。”对高朗亭的表演风格与特色有所揭示,其着眼点与当时开始风行的“花谱”颇为近似,但亦有不尽然者,如同是问津渔者,题三庆徽部小旦沈霞龄云:

阛阓藏娇怯又憨,风情那许外人探!胭脂雨洗霞光丽,不见淫虹起涧岚。

自注:“余尝喜其演《郭华买胭脂》,风情隽美,不涉淫邪,此亦片长足录之意耳。”肯定沈霞龄的表演趣味纯正,可见其着眼点不在声色。

铁桥山人题三庆徽部旦色金双凤云:

戏剧场中贵肖真,毋贪艳冶可怡人。哀音妆出悲肠断,确像当年骨肉亲。

自注:“余尝观其演《李桂枝查监》一剧,父女相泣,甚为凄切淋漓,今特拈出。双凤之技艺,已得其大概矣。”这里通过《贩马记》演出的评论,提出艺人表演不能仅以声色取悦于人,而要深入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并且加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乾隆、嘉庆年间,徽调名旦除高朗亭外,还有郝天秀。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云:“郡城自江鹤亭征本地乱弹,名‘春台’,为外江班,不能自立门户,乃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之类。而杨、郝复采长生之秦腔,并京腔中之尤者,如《滚楼》、《抱孩子》、《卖饽饽》、《送枕头》之类,于是春台班合京、秦二腔矣。”郝天秀名倾天下,至有“坑死人”之目,著名诗人赵翼(1727-1814)即有《坑死人歌为郝郎作》,诗中写道:

扬州曲部魁江南,郝郎更赛古何戡。出水杲莲初日映,临风绪柳淡烟含。

广场一出光四射,歌喉未启人先憨。铜山倾颓玉山倒,春魂销尽酒行三。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女重生男。以是得佳号,坑死人,满城噪。②

在《冬至前三日,未堂司寇招同鹤亭方伯、春农中翰奉陪金圃少宰夜燕,即事二首》之二中,赵翼又写道:

沉沉弦索到三更,灯倍鲜妍月倍明。敢叹鬓丝逢短至,久拚肉阵设长平。

美人变局非红粉,乐府新腔有素筝。惹得老颠风景裂,归来恼煞一寒檠。③

“久拚”句自注:“歌者郝金官色艺倾一时,有坑人之目,故云。”“乐府”句自注:“是日演梆子腔。”

由以上诗篇,可见郝天秀在当时观众当中受欢迎的程度,这也是旦行特盛时期有代表性的现象。

道光中期,京剧正式形成,这时最具代表性的角色行当已经不是旦行,而是老生,其中最著名者为“老生前三杰”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这些情况,在咏京剧诗歌当中有所反映。

道光二十五年(1845)杨静亭《都门杂咏》“词场门·黄腔”:

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盛,年少争传张二奎。④

这里写到余三胜、张二奎,而没有提及程长庚,可见余、张成名要稍早于程。

咸丰三年(1853)芝兰室主人《都门新竹枝词》

乱弹巨擘属长庚,字谱昆山鉴别精。引得翩翩佳子弟,不妨受业拜师生。⑤

同治三年(1864)伴花斋《都门杂咏》蜨花“黄腔”:

二奎今日已沦亡,三胜由来没准常。若向词场推巨擘,个中还让四箴堂。

自注:“每有贴戏,长庚必为‘四箴堂程’,余直书名而已。”⑥

“前三杰”中,张二奎(1814-1864)年纪最轻,却最先去世,殁于本年;余三胜(1802-1866)年事已高,状态时有起伏;而程长庚(1812-1882)状态正佳,如日中天。

光绪六年(1880)韩又黎《都门赘语》“观剧”:

春台喜(四喜)庆(三庆)号徽班,脚色新添遍陜山。怪道游人争贴坐,长庚明日演《昭关》。⑦

本年程长庚已近古稀,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在观众当中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文昭关》就是他最叫座的戏码之一。

程长庚逝世之后,咏京剧诗歌仍然追忆他生前演出的盛况。光绪二十二年(1896)醉春山房主人《都门虫语》“观剧”:

前头几出怪徧长,倦极思归转自商。拈起戏单重检点,《洪洋洞》是四箴堂。

自注:“京都呼程长庚不提名,但曰‘四箴堂’。”⑧

“前三杰”之后,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继起,是为“后三杰”,仍然具有极大的号召力,这里据孙宝瑄《忘山庐日记》所载咏京剧诗歌加以说明。

孙宝瑄(1874-1924),一名渐,字仲玙(一作愚或瑜),浙江钱塘人。父诒经,光绪朝户部左侍郎。兄宝琦,曾任清廷驻法、德公使和顺天府尹,1924年曾经担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妻父李瀚章,李鸿章之兄,曾任清两广总督。宝瑄以荫生得分部主事,继得保补员外郎,历工部、邮传部及大理院等职。民国初,任宁波海关监督。

孙宝瑄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对西方文化有所接触,其审美情趣在雅俗新旧中西之间⑨。在戏曲中,孙宝瑄最喜看京剧,尤其喜爱看老生戏,其着眼点主要在“忠孝感人”。1893年12月25日(十一月十八日),年仅二十岁的孙宝瑄在日记中写道:“余素性好丝竹,虽非知音,而听之忘倦,最喜徽曲,尤爱其老生,谓其一唱三叹,有激昂慷慨、淋漓悲壮之致,若遇忠臣孝子事,则尤能感人。”⑩

上一篇:清周埙剧作考 下一篇:住院病历用药医嘱点评标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