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接受国际援助面临的挑战及政策措施

时间:2022-04-06 12:08:18

谈中国接受国际援助面临的挑战及政策措施

对外援助(简称"外援")的构成是多样的,包括了数额众多的由中央政府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和官方援助(提供给非发展中国家)、由次政府(地方政府和政府专业部门)提供的援助,以及非政府组织实施的非官方援助。

一、接受外援观念的变迁

1949年以后,出于意识形态和实际需要的双重考虑,中国决定"一边倒"战略,开始全面接受20世纪规模最大的援助,来自苏联的援助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50年代苏联提供的援助,无疑使中国的发展有了一个大的飞跃,但是中国也为接受这一大规模援助付出了高昂代价。 中国在60-70年代的期间,拒绝了国外各种形式的援助,包括来自国外的贷款,并把对外贸易视为将其拉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对对外借债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开始大规模借债,为经济增长融资。作为受援国的政府,中国政府确定了"以我为主,为我服务"的政策导向:即对国际发展理论和经验注意借鉴,但不照搬;努力学习,但不盲从;不断创新,但不照抄;对援助项目"资金来源以我为主、项目设计以我为主、项目实施以我为主",使得获得的项目贷款服务于中国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这本身也是一个以国内需求者为导向,以自主发展为导向的吸收、利用国际发展援助的策略。

二、中国接受经济援助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一)接受经济援助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并日益完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上围绕中国接受国际发展援助问题出现新的看法:中国已由原来的穷国,正在转变为一个经济较快增长的大国。国际上这种心态的改变正在使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向国际提供回报的时代。近年来,官方发展援助的规模出现大规模下降,这个趋势一是因受援国经济结构调整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经济发展未见起色导致官方发展援助资金的减少。另一方面,是因受到一些当代援助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毕业论',即认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东亚国家不应再继续接受西方援助。"民间资金论",即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已有大量民间资本流人,政府援助的作用越来越小。这些理论直接导致了很多西方国家不断削减援助预算。还有一些理论如"环境论"、"人权论"、"减轻贫困论"等,造成援助资金逐渐偏离官方发展援助的初衷,越来越强调对政治改革、民主、人权、私营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援助等。

日本政府2003年提出,要逐步停止对华的无偿经援。就亚洲开发银行来说,1991年的对华援助目标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减少贫困人口、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1997年将扶贫目标改为通过加速内陆省份的经济增长而减少贫困人口。到了2002年,亚行已经不再为金融、商业部门(如工业、农业产业,农业加工)和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如港口和通讯)发放公共部门贷款,而全面转向促进减少贫困型经济发展、营造有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和强化公共治理体制、促进区域合作帮助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以及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4年也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不再需要国际社会提供的粮食援助,现在是中国给予回报的时候了。目前其他一些国家也正在调整重点受援国名单,对华援助有所减少,如澳大利亚已经连年削减了援助规模,比利时准备停止对华援助。还有一些国家把无偿援助转作他途,如英国把其原来的对华无偿援助改为对世行贷款的贴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国际援助的减少,是未来几年内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中国也应该学会适应这种新的角色变化。

(二)中国的对策

尽管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人均国民收入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巨大差距。而国内的地区差距可以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来形容,目前中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除黑龙江、吉林)处于"第四世界"即相当于低收入水平地区的人口有6.3亿,约占总人口一半。这是进一步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重要依据。总体上说,中国的中央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3%-4%)比较低,因而在为13亿人口,特别是低收入地区的6.3亿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上同样不足。在减少贫困、环境保护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许多方面仍然需要国际金融组织的帮助和支持。对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而言,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仍然大有作为。

要分析研究多双边援助的新动向和各援助方的政策调整。通过国际多双边援助的渠道,特别是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及相关活动,掌握国际政治经济的最新动态,加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尤其是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是开展外交工作的基础。不同国家对华援助有其共性和个性,要认真逐一分析研究,并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地区发展的优先领域,有的放矢地提出项目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命中率,并保证项目的效益。援助项目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优质高效地实施项目,需要各部门之间,目标一致,形成合力。在实施援助项目过程中,中央各部、委、局、办需要加强横向协作,相互支持,明确牵头单位和协作部门,顾全大局,一致对外。

继续完善项目管理制度。要抓好立项前后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中央各部、委主管的项目在地方实施,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得到当地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地方各部门之间同样需要,密切配合。要不断总结经验,从国际援助项目的示范性人手,以点带面,推广其网络效应,大力培养当地人才,.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把项目的示范性、推广性和可持续性联为一体,发挥其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中顺.新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理论与实践[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2]李国华.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

[3]卢进勇,朱希彦.国际经济合作与投资理论和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

[4]詹奕嘉.从拒绝到开放--中国接受外援32年风雨历程[J].文史博览,2008.

[5]周弘.外援与发展:以中国的受援经验为例[J].国际政治经济评论,2007(2).

[6]赵丽江.论国际援助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4).

[7]韩颖. 1978年以来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述论[J].理论学刊.2010.

[8]柴观珍.麻书涛.建国以来我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政策的演变及经验教训[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上一篇: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下一篇:以项目集管理思维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