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舞蹈“诗化”现象的美学价值

时间:2022-04-06 08:59:01

戏剧舞蹈“诗化”现象的美学价值

一个民族的戏剧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的发展轨迹。中国当代戏剧舞蹈创作就映合了这个规律。中国当代戏剧舞蹈创作从1949年至今已整整半个世纪了,它的创作可分为探型期、建型期、固型期和多型期四个阶段。这就是当代中国审美意识的真实写照并体现为“诗化”观照的过程。

一、戏剧舞蹈“诗化”现象的审美价值。

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形式,都有一个走出实用价值而追求纯艺术与审美意境的过程,戏剧舞蹈艺术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戏剧舞蹈逐步成为一种审美教化和娱乐形式,它的纯舞性色彩愈趋于浓厚,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志、情感和个性就愈无法用语言说清楚,只能用舞者的肢体,以其流动的线条和结构在舞的过程中表达。这种源自生活的哲思,是创作者独特的生命感悟。这种体验与感悟,在戏剧舞蹈作品中通过意境美的意象、造型和连辍的线条加以表达,便构成了舞蹈作品的“纯舞性”。戏剧舞蹈审美是超功利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去欣赏,以得到一种审美的情感愉悦,这是艺术欣赏的真谛,也是戏剧舞蹈艺术欣赏的真谛。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世界文化在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作用下,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趋同性,这是一种客观趋势。中国特色的戏剧舞蹈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在迎接挑战和表现主题个性的过程中,向世人们呈现出自己的现代审美意识,保持了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因此,殷切期待我国舞界真正立足时代的文化自觉,最大限度地发挥戏剧舞蹈本体的功能和效应,使戏剧舞蹈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行中,坚挺地占有其令世人瞩目的一席之地。

二、中国当代戏剧舞蹈“诗化”现象的形成和动态意向组合的造境活动。

从中国戏剧舞蹈艺术的建型期开始,戏剧舞蹈作品就已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中国戏曲是“无说唱的戏曲”;二是以西方芭蕾为参照,是“无变奏的芭蕾”。期间的戏剧舞蹈创作在建型期就是以民族舞剧的概念来涵盖的。从艺术作品形态分析着眼,这一阶段值得关注的是:如何在“戏剧性”的结构中设置“诗意”语言的问题。这是我国戏剧舞蹈创作中审美意识民族化的第一步。

固型期作为作品形态的分析,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题倾向外,还有“三突出”创作原则的戏剧舞蹈样本。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整合了建型期作品的差异。在作品中戏剧冲突导引的戏剧行动由诗意的舞蹈语言来展开,主要人物的主题动作融入了民族舞蹈的风采,故事所发生地域的风俗,舞蹈语言也改良为芭蕾的代表性舞蹈。《红色娘子军》不仅使芭蕾艺术审美观念得到了普及,还使以“阶级斗争”作为唯一“戏剧冲突”之观念得到了普及,表明中国戏剧舞蹈创作已经开始进入到民族审美意识的自觉和创新阶段。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戏剧舞蹈创作进入多型期。在此型期首先取得轰动效应的是《丝路花雨》,就其形态分析而言,借助了已普及的“中国舞剧”的叙述结构来建构一种全新的民族舞蹈语言。而《阿诗玛》、《梦回长安》、《长恨歌》则是舞剧编导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关注舞剧形态的一个成功结构――它以“乐章式”结构取代了既往的戏剧结构,这一乐章式的“情感色调”重于戏剧性的“情节线索”,从而被类称为“交响舞剧”。在这些舞剧的叙述结构的变异中暗示了中国当代戏剧舞蹈发展的“诗化”倾向。

戏剧舞蹈作品发展的“诗化”倾向,要求必须把戏剧舞蹈“诗化”作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态来研究,在创作中,不以人体的动态而以动态的意象来抒写舞蹈者的诗情,从而超越体动动态的动态意象,成为每一诗中的“诗眼”,其动态表现具有诗的韵律和诗的意象。在大型戏剧舞蹈作品中,作为最小艺术单位的“意象”要服从于“整体”、“意境”,因为意象着眼的是单个物象或事物相联系的动态。而意境着眼的是戏剧舞蹈诗的构思和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戏剧舞蹈诗化为动态意象组合的造境活动。

三、“诗化”戏剧舞蹈作品的舞美风格透视。

戏剧舞蹈是精神文化范畴的艺术属概念下的一个艺术门类。从宏观上讲,戏剧舞蹈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及其表现的目的和要求就在于显现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祈求。戏剧舞蹈的审美创造规律要服从于艺术的表现时代的、社会的人和人的生活本相的整体规律,置身于文艺这个大系统的分支系统中的舞蹈,无论是创作的标准,批评的尺度,都必须有一个美学的历史的观点,既要遵循美的创造规律。用舞蹈艺术本身的尺度来衡量。不能仅仅只从“舞蹈本体”的结构、知觉形式上来作为舞蹈审美本性恒定的唯一标准。编导的创作过程。即艺术思维的过程,就是表达的审美态度、审美价值观在戏剧舞蹈这一精神物化产物体现中的意识过程。故而,不论表达自身的自觉程度如何,其结果都具有一定的精神意识的文化指向性和具体的个性风格。

舞蹈艺术作品是否被欣赏者所接受,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通过戏剧舞蹈编创者构思和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来实现的。在现代的舞蹈艺术创作中,戏剧舞蹈表演和戏剧舞蹈编剧编排分离的现象正在改变,青年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自己创作,自己演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人民评判戏剧舞蹈作品的标准也趋向于多样化,舞蹈观念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广泛而又深入地影响着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再也不是原来阳春白雪的局面。

四、当代“诗化”戏剧舞蹈的本体研究,

在现代戏剧舞蹈作品创作中,多种民间舞素材,不再作纯粹风格化动作的展览,而是以舞蹈形象的创造为艺术的最高任务,传统舞蹈语言的风格性可以打破,原有的语言体系可以被“解构”。即使在运用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创作民族、民间风格和特色浓郁的舞蹈时。如果真正要使其作品达到戏剧舞蹈更高的艺术审美层次,就应明确主要为艺术地显现中国人的民族灵魂,着力于显现当代中国人的民族灵魂,作为戏剧舞蹈民族化的核心。因为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讲体现民族的特点,绝不仅仅只归结为形式,而首先在于体现民族的内容和文化精神,包括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的性格、气质特征等等,其核心则应是显现独具民族特质和个性的人的灵魂。与此同时,还应“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达到“内外两面,都和世界时代思想合流”。所以,我们要把继承民族戏剧舞蹈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着眼于当今时代要求的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从而创作出真正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特征的、表现中国人灵魂的优秀戏剧舞蹈作品来。

(一)舞蹈意识增强,突出舞蹈本质。当代的戏剧舞蹈创作已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无论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已冲破了长期存在的,而越来越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逼近,同时,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也已突破了传统的樊篱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全方位的审美多维探索的趋势。

(二)动作幅度加大,增添艺术感染力。加大动作幅度的原因是为了增强戏剧舞蹈的表现力,使其更能适应现代舞蹈者的内心体验和追求。编创者在创作过程中,改变了动作的单一性和重复性,使动作发展的内在逻辑呈现出多种可能性,打破传统舞蹈动作变化的“可预知性”的美学原则,一反观众对动作变化的心理期待,从而使观众在观赏时感到变化莫测的新奇。

(三)传统文化受冲击,中外舞蹈文化交融。戏剧舞蹈艺术是人类心灵的表达,当代戏剧舞蹈创作者在原始舞蹈素材可以是创作的基础回归的同时,必然对舞蹈动作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变形。虽然失去了所谓“原汁原味”,但它更具有舞蹈特性,更具有艺术性,也更具有现代审美意识,把西方现代舞与中国传统舞蹈相融,无疑是戏剧舞蹈现代审美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不再以传统的是非对错来简单地评判一种事物的存在,尤其是思想意识已屈从于经济“场”的游戏规则,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

五、当代“诗化”舞蹈的审美价值背叛与反思

当代的人文精神相对地虚化、弱化以致部分舞界人士经不住资本与文化交换逻辑的压力与诱惑,甚至出现了以单纯迎合和满足文化消费的享乐主义的舞蹈文化形态。其结果只能将舞蹈直接转化为服务于娱乐、休闲的商品生产,只能以“玩”艺术的方式去“玩”舞蹈,消解了戏剧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这才真正是该引起我们误解、警觉和反思的“本体”结构的隐患。

当然我们大部分戏剧舞蹈、编导本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持努力创作出以蕴含社会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以高雅文化品位和意趣为依归,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的舞蹈作品,并“将人的灵魂,显示于人”,其显示灵魂之深,给人们典型地呈示出入的活生生的精神世界。其作品形象传递的信念、意志、品格上的精神力量。所给予受众的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是极其巨大的。可以这样说,作品编导是把理想、崇高这一古今中外文艺家苦苦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美学命题,在当今社会主义戏剧舞蹈创造中付诸于实践,也是作品编导对现实人生作出审美价值的精神物化体现。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教师)

上一篇:沉香亭上侃梨园 下一篇:清代长安女才子王筠戏曲创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