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1:03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1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戏剧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方面,您认为应坚持哪些原则?

刘立滨(以下简称“刘”):我认为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方面应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现实主义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它的主要原则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能够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描写生活,并且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

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艺术观念贯穿专业教学的全部过程。明确地提出以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各专业的教学,无论是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技巧训练,还是讲授基本理论、指导毕业创作与实践,首先须强调艺术创作应遵循客观性,要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现实,重视细节的真实;强调再现完整的人和重现人的个性特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题材与主题方面,主张扩大反映生活的范围,注重在艺术作品中再现生活现实的真相,激起对生活本质的思索。在艺术表现方面,一方面强调将客观真实再现,一方面强调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要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

第二,提倡深入研究我国民族艺术的美学精神。教师和学生在遵循戏剧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研究民族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特点,向戏曲学习、借鉴,并领会戏曲艺术创作的美学精神、美学传统、艺术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段,借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推动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

第三,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影视艺术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在一边坚持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和继承中国戏曲艺术美学传统的同时,一边又积极地面向世界,吸收和研究国外其他国家、民族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和创作成果,以及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与成果。从而活跃教学思想,推动教学研究,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形成自己的教学传统。

第四,提倡坚持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艺术创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感性状态下进行,而不能以理性来制约。但缺乏理性指导的艺术创作是很难实现所应具有的艺术水准和品位。在教学中提倡坚持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素质相结合,看作是本科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基本技能的掌握、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素质相结合,同时也非常重视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学。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即各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艺术特征、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教学规律,结合本专业教学各个阶段创作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讲授专业基础理论。

第五,提倡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坚持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提倡坚持专业水平与道德情操并重的教育。我们要提倡既保持、发扬我国戏剧教育传统的优势,又及时地吸纳新鲜事物,使传统与现代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与改进本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坚持指导教师与班主任联合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热爱和钻研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教学中把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与平时的专业训练和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水平与道德情操两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重视和培养。力求在一边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同时,一边还特别注意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艺术道德的教育。

记: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戏剧教育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您认为今天的戏剧艺术教育面临哪些困惑?

刘:首先,中国高等教育自扩大办学规模以来,戏剧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师资的短缺与不足,成为当前推动与发展戏剧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其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进入影视圈或其他领域求生存。剧院团体数量逐年减少,而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因为在剧院和舞台上没有用武之地与生存的空间,就不得不转入到影视、媒体或其他领域中去寻找出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势必造成人才培养的困惑。其次,不可忽略的是影视拍摄对戏剧教育的影响。影视拍摄对戏剧创作的影响与对戏剧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和必须承认的现实,这恐怕也是具有国际性的一种现象。许多青年学生把进入专业戏剧院校学习深造,当作实现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影视明星和获得好的经济收入的梦想阶梯。这些学生入学之后,一心只想尽快学到专业技能,尽快地进入影视圈,尽快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至于戏剧,则可有可无。最后,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对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的影响也相当大。当今的社会正朝着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急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影响,各种戏剧流派创作与表现,现代科技与戏剧的融合,以及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技能的社会化需求等,这些都对戏剧创作与戏剧教育产生影响,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也就促使戏剧创作进行自我调整。

记: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刘:以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戏剧教育要求进行自身调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进行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地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具有不断地引进和创新的能力。

保持优秀的教学传统、重视专业基础教育。保持优秀教学传统,专业基础教育是当前戏剧教育的一项必抓的工作。几十年来,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经过长期戏剧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形成自己的传统,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许多优秀戏剧专业艺术人才。这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当前的戏剧教育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坚持精英教育,普及戏剧教育。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一定要保持优秀的教学传统、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专业与学科的建设和功能的运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强化课堂教学训练,不断完善基本技能教学训练和戏剧理论的教学。并注意增加学生的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普及戏剧和戏剧教育,在大学与中小学校里尝试开办戏剧教育,要有意识和下气力地建设一支戏剧教师队伍,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和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与手段,普及戏剧基础知识与戏剧教育,扩大戏剧和戏剧教育的影响,满足热爱戏剧和有志学习及从事戏剧工作的年轻人的要求,适应和满足社会对戏剧和戏剧艺术教育的需求。从而使戏剧成为人们生活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作为戏剧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如何实现戏剧教育中国梦?

刘:“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的戏剧、戏剧工作者和戏剧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倾力关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社会的进步和发生的巨变;发现和赞美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那些用自己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做出贡献,用朴实的情感和踏实的劳动辛勤工作的普普通通的可爱的人们与那些闪现出来的美丽人生。用这些来感动、激励和带动全社会与大众,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对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而充满幸福感与信心。

“弘扬中国的精神”,即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内容的中国精神。我们的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要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要求,用艺术的手段与方式,形象地去赞美与歌颂那些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进步、富强、繁荣、昌盛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奋勇向前,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列强与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英烈们的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体现和表达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真挚感情。同时也让今天的人们在感动之时,激励自己与奋发向前。还要带着敬重之意赞美与歌颂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坚守勤劳、节俭、勇敢、仁爱、忠实和诚信之美德的可爱的普通大众朴实的情怀与生活。让这种精神在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成为主流文化的内核,对世界产生影响。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全力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戏剧工作者和戏剧艺术教育者,要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努力工作,负责任,尽心力,做实事,有成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蕴含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2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播音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公司、互联网站、电子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能够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编辑和制作以及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兴口语表达、文艺作品演播、形体训练、语言学概论等。

主要选修课程:化妆与造型、公共关系学、影视配音艺术、体育评论解说、活动与会议主持、类型节目主持、音乐鉴赏、现代礼仪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要、中国艺术鉴赏、西方艺术鉴赏、社会热点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播音与主持艺术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初试3月2-4日,复试3月5-6日。

初试科目:基本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朗读、模拟节目主持)。

复试科目:综合艺术素质测试(指定稿件播读、即兴评述、现场答问)。

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6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影视创作与评论:(1) 电视编导基础;(2) 命题故事编写;(3) 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4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3月5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1、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2、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实行网上报名3月1日中午12点截止。

考试时间: 3月2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1、彩画

考试要求:根据考场提供的黑白动画截图,绘制一幅彩色动画图像。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水粉颜料等。

2、连环画

考试要求:根据提供的动画稿本故事绘出连环画片断,采用写实画法,不得采用变形夸张等手法。包括:(1)设计主人公形象;(2)绘制三幅能代表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画面;每幅都应画出边框线并注明顺序号;在每幅下面写出对故事画面的文字描述或角色语言对白(每幅不超过50字)。使用四开横幅素描纸,由考场统一提供;自带画架、画板、三角尺、铅笔、钢笔、毛笔等。

注:以上各专业考试时间以准考证及招生办网站通知时间为准。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3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实验戏剧学校,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十余所学校、国际机构团体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的专业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共有五十多国家地区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实践。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艺术名校 学府庄严

上海戏剧学院一直被社会各界赞誉为“明星的摇篮”,是中国的艺术学府。在建校68年的漫漫历史进程中,上海戏剧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文学家、设计大师,同时她也是历届追求卓越与梦想的中国青年才俊向往的求学圣地。

王牌专业 名师执教

上海戏剧学院是培养戏剧、影视、播音与主持、音乐、舞蹈等专门人才的综合艺术院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全国莘莘学子所向往的全国艺术殿堂。汇聚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知名教授、行业领军人的联袂教学,成为学生们来上戏深造,成为一名上戏人的强烈愿望,也是上戏学子引以骄傲的荣誉。

二: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简介:

上海戏剧学院是中国培养戏剧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拥有广泛的国际联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国际教育机构和团体保持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院经常聘请国际专家来院讲学、排戏;学院教师也经常受聘到国外讲学访问;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学生来我院留学、研修;学院的演出团、教学小组也先后赴新加坡、日本、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罗马尼亚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演出,交流教学与演艺实践经验;学院先后主办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和国际小剧场戏剧节。

三:上海戏剧学院国际艺术课程特色

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留学国际班,依托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资源和海外学术交流资源,通过语言、艺术课程培训以及人生规划咨询服务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提供“留学规划—语言准备—专业培训”的一条龙服务,创造去海外优秀艺术学院深造的机会。

四:上戏国际艺术课程优势

我们最国际——整套国际艺术教育的先进课程体系;

我们最专业——获得国际艺术奖项的大师团队;

我们最了解——国外学校筛选学生的标准和流程;

创造成功者——通过我们的课程,成功获得去海外顶尖艺术类院校深造的机会;

五:国际艺术课程覆盖的专业

影视制作,服装设计,3D动漫,平面设计,视觉传达,建筑设计,音乐专业,工业设计,纯艺术,插画专业,数字艺术,游戏设计等

六:国际艺术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

上海戏剧学院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去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高质量完成作品集,达到国外顶尖艺术名校的申请标准,冲刺国际名校和奖学金。

2、课程特色:

(1)英语+作品集培训+适应性课程并行,为学生量身规划课程方案,切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合的留学计划;

(2)教师采用上海戏剧学院专业老师,采用导师制,小班教学模式,提供全方位辅导;

(3)艺术专业交叉培养,多元化学习,完成作品集培训,课程内容丰富。

3、课程优势:

(1)艺术类出国留学的选择:全国的针对艺术、设计、时尚、传媒类专业的国际预备课程。

(2) 小班授课和互动与启发式教学:小班授课形式,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熟悉国外的教学思维模式;

(3) 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艺术专业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艺术专业能力以及艺术修养;个人演讲课程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项目研究及个案调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以及创新能力;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开放式论文撰写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等。

(4) 专业授课及专职辅导员团队:上海戏剧学院及国外艺术名校特派客座教授联合执教;配备专职班主任、教学助理、专业课助教,生活老师全面管理 。

(5) 双语授课,高质量教学保证:聘请资深教师双语执教;原版英文教材为主,并搭配中文教材,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专业知识。

(6) 留学服务全面可靠:最专业的留学专家顾问团队为学生提供留学手续办理以及抵达后续等优质服务,确保留学签证的高成功率,并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

五:国际艺术课程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表:

学习流程(时间:一年)

1、9月初-11月,4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IELTS考试;

2、10月-11月,80学时作品集专业培训,完成专业作品集;

3、11月-次年1月,200学时英语培训,参加考试考出理想语言成绩;

4、12月-次年3月,准备申请材料,提交申请;

5、次年3月-6月,准备院校面试,收获学校录取,办理签证;

6、次年9月,进入大学学习。

六:国际艺术课程费用

学费:¥88,000元

学杂费:¥3,000元

住宿费:¥6,000元

特别说明:以上收费标准为2015年标准,2016年学费敬请等待官方。国内学费不含学生住宿费、考试费、个人生活费用、护照费、公证费、美国使馆签证费及赴美机票等个人相关费用。中介服务费按照申请国家另算。

七:适合人群

零艺术基础,语言能力弱的高中学生

转专业申请艺术留学的在读高中,或高中毕业生

八:招生与报名

报名要求:学生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及高考成绩单、专业考试成绩单及一寸彩色免冠照片4张。

九:报名流程

1. 报名后需参加初试,内容包括:

语言学习能力及表达能力测试

艺术创意潜力测试(非艺术专业)

色彩、构图、造型能力等艺术基础能力测试(艺术相关专业)

2. 初试由上海戏剧学院评审,初试成绩寄往国外艺术院校审核,合格考生将获得录取通知和留学协议;

3. 收到录取通知的学生需将留学协议书和确认函的复印件寄回上海戏剧学院,以便学校确认注册,办理入学手续;

报名费: ¥800元(含考试费、DHL中美往返邮寄费、资料翻译费)

报名地址:中国上海华山路600号上海戏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邮编:200040

报名网址:sta-lx.com/

办公室报名电话:021-51879607

全国免费报名电话:400-005-2500

华山路校区:上海市华山路630号

浦东校区:龙东大道4328号

汇款方式:

账户信息:上海戏剧学院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延安路支行

银行汇款账号:3100 1539 7000 5001 2523

用户名: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4

解放前,黄梅戏是地方小戏,它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许多地方小剧种一样,采取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个体培训方式。这种民间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又可以分两种方式:一是“投师学艺”,如黄梅戏早期着名艺人丁永泉先后师从叶炳池、胡普伢,潘泽海拜入丁永泉门下,师承丁氏旦角艺术,严凤英拜严云高为师,学唱黄梅戏;二是“艺学家传”,如丁紫臣、丁翠霞均从幼年就开始随父亲丁永泉学唱黄梅调。潘璟琍7岁从父潘泽海学艺。这种民间教习的方式注重技艺的传授,传授者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天资禀赋施教,且实践机会多,技能掌握快。潘璟琍从父学艺的当年就曾登台,在《莲花庵》中饰演宝儿,天真活泼,有“七岁红”之誉。严凤英13岁学艺,15岁登台演出,16岁即唱红安庆。这种民间教习的方式在漫长的摸索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人材,使黄梅戏代代相传,血脉延续。后期,有的黄梅戏艺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良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曾借鉴昆曲、京剧“科班”的教育形式,于1922年和1930年先后开设罐子窑班、方立堂教场等科班,集中收徒,成批传艺,培养出查文艳、丁继周等知名黄梅戏艺人。但黄梅戏家底较薄,属于民间草根艺术,尚不具备社会传授的经验和文化传授的能力,还是依赖民间教习途径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这种民间教习方式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然而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旧社会黄梅戏艺人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大部分艺人都不识字,没有文化,学习者无法学习到理论和相关文化知识,因而文化素养较低,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这种个体传授模式往往偏重于实践模拟,忽视人才创造性的培养。这些缺陷最终制约了学习者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成就,也阻碍了剧种的健康发展。

现代育人体制的探索和实践

建国后,戏曲艺术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黄梅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抢救和清理、继承工作,积极筹建黄梅戏专业学校,有力促进了黄梅戏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工作。黄梅戏很快发生了显着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先后出现了两次发展高潮,展示了现代科学育人体制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一)演员进修班

建国初期,为了加强戏曲艺人在政治、文化、业务上的学习,国家、省市各级文教机关举办了各种戏曲演员进修班、讲习会。同时动员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戏曲工作,帮助艺人提高政治、文化修养,并进行艺术合作。1952年,安徽省政府主持举办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等大批黄梅戏艺人参加了培训班。同年,安庆举办了安庆专区艺人培训班,安庆地区的许多黄梅戏工作者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1955-1957年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研究院开办了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1957年的第三届演员讲习会在上海、广东两地同时举办。参加上海班学习的有姚澄、严凤英、王少舫、郑奕奏、尹桂芳等200人。主持这三次讲习会的班主任是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张庚、罗合如、陈虞荪、白驹荣、马师曾等则分别任副班主任。参加讲课的有张庚、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华传浩、欧阳予情、马可、马少波、阿甲、郭汉城等。另外,各剧种的知名演员也都分别讲授了个人的表演经验,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特点。通过这些演员进修班、讲习会的学习,明显提高了黄梅戏艺人的整体素养,这也是黄梅戏成人教育的开端。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党的关怀,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联姻,使以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通过民间教习途径成长起来的黄梅戏演员的政治、文学、艺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戏曲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他们相继演出了《柳树井》《新事新办》《路遇》《打猪草》《蓝桥会》等优秀剧目,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的推出,使黄梅戏这个民间小戏在戏曲艺术大家族中崭露头角。黄梅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这就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梅开一度”。

(二)学校教育

为培养新生力量,在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1956年安徽艺术学校(现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成立,学校设有戏剧、音乐、美术三科,戏剧科内设黄梅戏演员班,开始了院校培养黄梅戏人才的历史。1958年,安庆市在原黄梅戏剧团学员班的基础上办起了安庆市艺术学校(现为安徽黄梅戏学校),设有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班,是培养黄梅戏的表演、音乐和舞台艺术人才的专门学校。这两所院校在吸取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化的科学育人模式,借鉴京剧学校育人的方法开展教学。安徽艺术学校从北京、上海、合肥等地选聘了一批戏剧名师、着名演员、艺术家和新文艺工作者,如李古来、徐鸿培、钱世仪、王少芳、张德甫、刘静沅、洪谟、朱凤仙等,与黄梅戏着名艺人、名演员丁永泉、胡遐林、程积善、查文艳、王剑峰、丁紫臣、丁俊美、陈文明、彭玉兰、胡瑞芬等合作,组成了一支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安庆市艺术学校也聘请了一批着名的艺人如丁永泉、程积善、潘泽海、丁紫臣、邹胜奎、丁翠霞、田玉莲、余建明、王文治、方启凤、潘仲仁、王晓东、凌祖培等来校任教。专业院校的成立为探索现代黄梅戏人才培养方式奠定了基础。虽然教育理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培养出优秀的黄梅戏艺术人才,却是从民间教习到学校教育的共同目的。如何成功实现从传统的民间教习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换,发挥现代教育体制的长处,培养出优秀的黄梅戏艺术人才?这是建国初期广大黄梅戏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他们在教学中吸取了过去个体传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优点,同时又大胆进行了改革和创新。1959年,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毕业,这些毕业生思想上、文化 上都具有较高素养,专业技能也大多超过了民间教习所培养的人才。其中较突出的如黄宗毅,在1963年黄梅戏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织女》中饰演牛郎,与严凤英搭档。侯德训、丁蕊云等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新兴力量。同年,安庆市黄梅戏学校也有了第一期结业学员。其后,吕金娇、陈炎根、易春华、李玉珍、杨春凤、顾凤娇、祁明聪等陆续从安徽艺术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黄梅戏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安徽艺术学校和安徽黄梅戏学校几代黄梅戏教育工作者以艰苦的开拓精神和无私的敬业精神,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黄梅戏科学育人之路。在教学中,他们以培养演员为教学目的,以表演专业为主,兼设其他专业。重视各门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剧目教学,传授基本技艺知识,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教学步骤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用教材与口传心授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强调学生专业上的全面发展。同时,重视文化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除开设以文科为主的各门课程外,还开设文艺史论和外语、体育课程。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表演、舞美、导演、编剧、音乐等方面的黄梅戏专业人才从这两所学校走出,充实到全国各地的黄梅戏院团。安徽艺术学校培养了出了黄宗毅、黄新德、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蒋建国、张辉、陈小芳、李文等一大批优秀黄梅戏艺术人才。安庆黄梅戏学校也培养出了丁同、刘广慧、刘红、周莉、王富珍、陈礼旺、程兆林、谢雨欣、王世庆、姚美美等一批黄梅戏艺术人才。

(三)剧团培养

现代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途径是剧团培养。建国初期,黄梅戏发展迅速。为了储备后备人才,一些黄梅剧团便自行招收学员,经短期培训后,边随团演出,边深造。195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最早设立学员训练班,从上千名考生中招收13名学员;1957年,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成立,也招收了一批学员;195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招收9岁至19岁的学员30余人随团培训。剧团培养可以看做是民间教习途径的一种延续,它继承了民间教习、个体传授的优点,传授者能根据演员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学习,对专业技能掌握较快。如王少舫曾将京剧一些好的制度和训练培养演员的方法、经验,借鉴引进到黄梅戏教学中,制定了基本功、身段、唱腔课程,由他和夫人雪寒梅共同给剧团青年演员训练基本功,教授身段。在他们严格要求下,这批青年演员的基本功和身段功架很快就严肃规整、中规中距。艺术素质得到了快速全面的提升,弥补了早期黄梅戏艺人长于演唱,拙于身段表演的先天不足。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招收的学员集中学习的头5个月就掌握了基本曲调和表演程式,学会了十多个黄梅戏传统剧目。剧团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强,但整体文化素养偏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剧团把演员送进专业院校进修,提高演员的整体素养,如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于1958年把斯淑娴送到江苏省戏剧学校进修。一些有条件的单位,还尝试为学员配备文化课教师。剧团培养是培养戏曲人才的一种传统教育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是正规戏曲教育的补充手段。它已成为黄梅戏艺术教育结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既满足了各单位的人员补充,也培养出不少人才,如韩再芬、李萍、赵媛媛等一批优秀演员就是通过剧团的培养成长起来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了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剧团培养成为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这两种人才培养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齐头并进,为黄梅戏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上世纪80年代,从安徽艺术学校毕业的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亚玲、吴琼、袁玫、杨俊)、黄新德、蒋建国、张辉等以及从剧团中走出来的韩再芬、赵媛媛出现在黄梅戏舞台上,以他们卓越的表演才能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再现了当年黄梅戏一度梅开的盛况,使黄梅戏锦上添花,香飘海外。黄梅戏艺术人才现代培养体制的实践和探索,为黄梅戏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存问题与努力方向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戏曲遭遇到来自电影、电视、广播、电脑等其他艺术载体的严峻挑战,开始呈现边缘化的趋势。黄梅戏在经历了“梅开二度”的繁荣后,人才队伍也出现了严重的流失和萎缩现象,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势不容乐观。作为育人主渠道的学校教育本身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首先,现行教育体制长期以来简单化地用通才教育的模式实施并规范艺术教育,将国家对一般公共教育的普遍要求加之于艺术人才培养这种特殊教育上。课程安排上,非专业课课时偏多,与专业课比例不合理,没有为专业课腾出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致使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平不高。其次,学校教育难以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剧目学习与演出实践割裂,一方面无法将演出纳入现有课程设置,另一方面,戏曲萧条的现状使院校很难为在校学生安排课外商演,让学生同步完成技艺水平提升与舞台经验积累的过程。再次,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戏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戏曲人才的教学成本相当高,黄梅戏表演专业学生的唱腔、身段、把子功、排戏等专业课示范性强,培养一名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同时需要几个老师。学校教师知识的更新、专业技能的提升、教学设备的改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此外,招生难、就业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黄梅戏教育的发展。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5

一、全国越剧教育基本概况

越剧教育的形式伴随着越剧的发展而变化。解放前越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主要是个别拜师学艺、科班、随团学艺。随团学艺即“团带班”,是越剧鼎盛时期全国各地越剧团培养后续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如今,因其培养经费投入少,学制灵活、学习与实践结合紧密等优点仍然受到剧团的青睐。

解放后越剧教育主要分为三类形式:一类是着眼于剧团现实的需求,以训练班、学馆等名称开办的越剧演员培训班,其性质就如“团带班”,其主要功能与目的是为了满足本剧团,或者本地区剧团的需要,学制3―6年,不发文凭。建国后至今,各地陆续有培训班创办。为越剧舞台培养了一大批可以称为现代越剧“中流砥柱”的演员,如:茅威涛、洪英、夏赛丽、赵志刚、许杰、陈颖、吴素英、吴凤花、陈飞、周柳萍、楼明迪等等。

第二类是立足于越剧事业的长久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提高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越剧人才的目标出发,由国家投入创办的学历教育越剧专业。主要有上海戏剧学院舞蹈戏曲分院(上海戏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艺校)、江苏省艺术学校、宁波外事学校(宁波文艺学校)、杭州市艺术学校、浙江艺术学校、绍兴艺术学校、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嵊州文艺培训学校、诸暨市戏曲培训学校、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

第三类是从素质教育、兴趣培养、观众培养的角度展开的各类教育。如:嵊州市在全市各所小学的四年级段中,推广使用《小学生学越剧》这一地方特色教材;杭州古荡小学成立“小不点”越剧社、越剧博物馆;也有由社会“爱越”人士主办的以满足越剧爱好者与培养越剧兴趣者为主旨的培训班,如江苏常州的 “常州市青年越剧培训中心”等。

这三类越剧教育形式对于越剧的发展传承、越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越剧的推广与传播、青少年人才的兴趣培养,都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二类越剧专业的学历教育开展,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8份,发放范围涵盖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四个省,主要针对有学历教育的十五家艺术学校及部分剧团,回收16份,回收率达88.8%。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名称、越剧专业(或培训)始办时间、越剧专业(培训)毕业生总数、现有越剧专业(培训)班级数、停办越剧专业的时间及原因、现有越剧专业(培训)学生数、现有越剧专业(培训)教师数、专业层次、学制、培养越剧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越剧专业的看法等等。调查表汇总见(表一)。

从回收的调查表数据来看,截止至2008年,全国现存越剧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共计14所,可分为三类、三个层次、两种体制。三类是指办学的方式:第一类是近几年停办的有4所,占总数的28%;第二类是根据当地需要进行阶段性委托办学的有4所,占总数的28%;第三类是常年连续不断进行培养的有6所;三个层次是指学历教育层次:第一层次是最早形成的,也是最多的层次是中专(包括职高),共有11所;第二层次是高职有2所;第三层次是本科有一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大幅减少,规模逐年减缩。《浙江日报》2007年3月24日的消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为上海越剧院招收10年制本科越剧专业学生,其中6年中专读书期间学费全免,本科毕业后直接落户上海,到上海越剧院工作,如此优厚的招生条件却乏人问津。……今天是该校越剧表演专业在杭州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整整一个月,仅有2人报名……”。招生的生源比从80年代二十几比一,下降到现在的负数。“1980年,我们计划在上海地区招收28名越剧专业的学生。当年,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人数有2000多人,……到了1984年、1985年,报考的人数锐减到了200多人;而在1995年和1998年,整个上海地区报考越剧专业的考生只有四五十人,……”这是上海戏校范老师对中国文化报记者说的话。招生难已成为越剧教育的瓶颈。浙江艺术学校在1987年到1992年越剧最热火时候生源比一直维持在20:1左右。但是,进入了新世纪,这个比例发生了重大的滑坡。相关情况见(表二)。

从上表可以看到,生源比最高的是03年的8.2:1,最少的是07年的4.075:1;从03年到07年同比下降一半,而03年跟90年代相比则又是一半的下降。

2、师资断层、教学质量下滑。越剧教育在七八十年代,每个学校都拥有当时在越剧界顶尖级的教师,如上海戏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浙江艺术学校有姚水娟、张茵、屠笑飞、王爱琴、裘大官、陈佩卿、王瑗、钱鑫培等。同时每个学校都会有很好的京、昆老师介入越剧教学,如:上海的俞振飞、浙江的沈传坤、王传松、盖叫天等。生师比基本维持在2比1或3比1,六年学制每个学生基本能学20出折子戏与三到五台大戏。九十年代许多演员从剧团调入戏校教学,学校教师比较充裕。现在,根据这次的调查统计,现有越剧在校生人数542人,专任教师数46人,生师比是11.3:1。这些教师大部分从剧团调入,极少部分是从高等艺术院校毕业,学历偏低。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的11人,40岁以上的29人,40岁以下有6人。六年学制中,学生大约学习8出折子戏,排1-2台大戏;三年制的基本学4出折子戏,不排大戏。有很多学校限于教学经费与条件,最后一年就直接让学生到剧团实习,有的甚至是一年半学习,一年半实习。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3、学校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由于办学体制与办学环境的限制,越剧教学的许多学校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师资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教育资源上都缺少合作与流动;在办学层次的衔接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是从学校自身的需求出发,缺乏对越剧教育整体发展的统一思路与全盘考虑。在越剧表演与越剧演奏人员的培养不能很好的协调,越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缺乏调查与研究。

4、学历层次偏低,不适应越剧事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看,14所学校中,只有一所是本科学历,而且刚开办还没有正式进入教学;两所高职,其中一所是挂靠,发的是他校的文凭;其余均为中专或职高。浙江作为全国越剧教育最集中、最发达之地,至今没有越剧本科教育的出现,对于提升越剧人才的艺术素质,培养与挖掘越剧人才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都是一个缺憾。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发展看。首先,大众通俗文化和现代传媒全面兴盛,戏曲已经从主流文化变成了边缘文化。一个已经被边缘化的职业,对家长、学生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青年一代对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责任、兴趣根本无从谈起。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戏曲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很少有走进剧场的机会。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对中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90%是第一次看越剧,80%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剧场。再者,戏曲教育在资本投入与收益的环节上严重的不对称。学生学费每年基本为五千元左右(最高的是一万元),六年就是三万元,加上每年近五千元的生活费,完成学业就得花费六万元。而目前剧团的收入好点的也就两、三千元一个月,投入与收益的严重失调,造成生源严重缺失。最后,城乡差距缩短,户口与粮食关系的诱惑力已经失效。

2、从越剧发展看。①、专业越剧团萎缩。据05年底统计:浙江省只有专业越剧团30个,其中20个保持正常演出,5个阶段性演出,还有5个是保留牌子。②、观众数量日益减少。去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做了一次针对杭州市民的调查。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显示,近千名受访者中,只有28.25%的人喜欢越剧,在这部分人群中,以退休老人居多。高达88.3%的青年人不喜欢越剧。在越剧爱好者当中,有60.24%的人选择在电视和网络上观看越剧,只有28.92%的人选择在剧场里观看,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只有14.25%的人是自己买票的。③、优秀的演员纷纷改行,转投到影视剧的拍摄,诸如陶慧敏、何赛飞等。

3、从戏曲人才培养的特点看,优秀戏曲演员培养极具困难性。古人云:“十年出一个状元,百年出一个演员”。戏曲表演对人才要求和标准都极高,成为优秀的戏曲演员,先天条件十分重要。生源减少使人才选拔的空间缩小。另外,戏曲教育学习时间长、学习过程苦、成材率低、淘汰率高也造成了戏曲后继人才的缺乏。

4、从学校的角度看。首先,有越剧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不足,行当教学不全,同时又由于戏曲教育规模小,招生不稳定,在校学生数时多时少,使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大打折扣,也影响到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名师陆续退休,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一时又难挑大梁,学校师资行当不全,青黄不接,戏曲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限制了戏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当下戏曲教育发展的一大难点。其次,戏曲的不景气与淡出造成就业率的降低。很多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把更多的资源与注意力转向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等,戏曲专业不再作为重点。再者,戏曲专业教学多实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一位老师最多能带3―4名学生,戏曲教育的成本投入比较高。据计算每培养一名学生一年投入成本高达4万元左右,在国家已不再对戏曲专业学生提供补贴的情况下,学生每年四五千元的学费根本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大大影响了许多学校戏曲教育的积极性。

四、对策与建议

1、从政府行政部门入手,完善政策的制定与专项的配套

①改双头管理为单头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艺术院校在人员、用地、资金等管理上归属文化行政部门,在招生申报、办学要求、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又隶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双头管理极易造成学校建设发展的困难。理想的做法是管理体制上从文化行政管理中剥离,归入教育行政管理的范围,在办学特色上接受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

②进一步完善专项扶持与学历层次教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及越剧事业的发展现状,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增设100万元越剧表演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资金主要用于学生学费、专业专项奖励金、聘请越剧名家兼课、举办全省优秀越剧演员研修班、开展越剧表演艺术研究和剧目创作等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越剧教育人才的稳定和培养工作,还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如提高名家名师待遇,让社会上优秀的老师能进入学校并能安心教学;对全国有影响、成材率高的艺术学校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进一步完善学历层次教育,让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越剧本科教育,形成职高、中专、高职、本科的多层次学习与培养途径。

③把越剧艺术纳入江浙课堂。如京剧进课堂一样,越剧应进入江浙的课堂。作为地域戏曲文化的代表,越剧理应成为江浙学生熟悉、了解的文化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统价值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潜在地培养了越剧的观众与生源。

④依据戏曲特色,改变招生年龄,开放学制管理。公共教育的学制规定限制了越剧教学。越剧(戏曲)人才培养最好是选择在骨骼没有完全定型之前进行不间断的强制性的练习与定型。而现在孩子的发育年龄不断提前,小学毕业生也难以适应戏曲的训练特点,招生年龄亟需提前。戏曲教学的人才培养特性要求不间断的训练。“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造成学生的“退功”情况,甚至全抵消一个学期的教学。开放学制、分三个学期或者四个学期教学,两个学期完成一学年的学分,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也使戏曲基本功的练习得以连续,更有利于越剧(戏曲)人才培养。

⑤深化剧团体制改革,促进新老交替。演员的艺术活动有最佳年龄段。女演员一般在18到35岁之间,男演员一般在20到40岁之间。这个时期演员精力旺盛、身体强壮、艺术才华喷涌、创造性强,是艺术活动的“妙龄期”。45到50岁左右演员开始进入衰退期,能上台的就基本很少了。但由于剧团体制所制,退下来的演员不能得到很好的分流和安排,致使新演员很难进入剧团。根据笔者在2007年做的国营剧团抽样调查,所调查的12个剧团中,没有一个剧团不称缺演员的(指年轻的、能唱主角的演员)。35-50岁左右的演员占50%左右。剧团基本上是满编制运行,有好的毕业生也不能进团,形成了“剧团大量缺人、学生毕业无处可去”的怪现象。所以进一步加强剧团体制改革,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既是剧团走向市场的必需,也是促进越剧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2、完善学校自身建设发展

①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提倡学校间的合作培养。首先组织有越剧专业的学校成立专业学会,展开常规性越剧教学研讨,共同商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升越剧教学理论研究;其次,根据各地越剧人才的不同需求情况展开合作培养,以学校委托的方式解决当下教学条件的缺失与不足,同时充分发挥各校的特色进行互补;多层次开展教师流动教学、示范教学,在树名师的同时提升青年教师的素养;最后,依据地域特色与需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各校在整个越剧教学体系中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民间职业剧团、专业院团及越剧教学与研究的不同需求,展开各校间的有序竞争。

②紧密结合市场、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越剧专业的学科建设,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同时,要针对戏曲人才培养“高淘汰率”的特点,结合学习化社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展开教学改革,解决考生的后顾之忧。允许专业互转;增加人文素养及“通识”能力的课程,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开展模块教学,在“专”的基础上加强“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多种办学形式,采用“订单式”、“委培式”、“团带与学历结合式”等方式进行培养,此举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匮乏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学校教学成本投入的压力,最主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校、剧团、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根据剧团不同的风格特色与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实现灵活办学。

③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非学历教育。越剧的发展还需要培养“戏迷”。学校可开展各类培训培养越剧爱好者及潜在观众。培训可分不同层次举办,如普及越剧知识的讲座,激发兴趣的展演,以及提升表演水平的短期培训。

3、营造良好的越剧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国众多的节庆活动与传统节日为戏曲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越剧也是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逐步成熟和发展的,农村始终是它的主要市场,农民始终是它的主要观众群体。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营造变得极其重要与迫切,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越剧生态环境。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当地人文环境、生产发展、道德伦理、价值系统、精神面貌的最直接体现,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越剧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把它发扬光大。当然,这需要全社会人的共识与行动。前不久,绿城集团董事长、嵊州籍企业家宋卫平先生捐资1亿港币建设嵊州越剧艺术学校(院)。这个消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越剧的发展资金筹措、剧团联办、研究教育等各方面都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可成立 “越剧发展基金会”、“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加强企业与剧团的联办等等。确立越剧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地位,把繁荣越剧作为系统工程,充分挖掘并发挥其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推动力、牵引力和亲和力,使越剧真正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这是我们的责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6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辽宁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具备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等多学科的辽宁省惟一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即沈阳崇山校区、沈阳蒲河校区和辽阳武圣校区,教学区占地面积2196亩,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辽宁大学初创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即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朱德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55人,其中教授281人、副教授476人,博士生导师9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双聘院士1人。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8个,其中设有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JM(法律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FA(艺术硕士)等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法学、化学和统计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6个,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一级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有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2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教学实验平台、6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截止2014年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近2万人,研究生7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4.45万平方米,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室)28个,实习基地12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64万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图书馆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馆藏文献277.5万册,其中珍本、善本书300余种,被联合国出版部指定为联合国文献收藏图书馆,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设有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珍藏2000余件文物和1.6万多号生物标本。校园网是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沈阳北部大学区域节点。

自建校以来,辽宁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学生15万余人,为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94个国家培养长期留学生8000余人,短期留学生3000余人。学校分别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精心打造的孔子学院品牌跨越亚、欧、非三大洲,国际化办学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21世纪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辽宁大学秉承“明德精学、笃行致强”的校训精神,力争经过全体辽大人的扎实工作,早日把辽宁大学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上乘、学科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国内先进、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2015年我校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

艺术设计学

本专业以传统造型艺术为基础。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具备为企事业进行整体策划、创意与设计的能力。主要课程:设计管理学、设计概论、展示设计、计算机平面与三维设计、标志设计、创意广告、CI设计、多媒体动画设计、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表现技法等。

广播电视编导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及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码影视制作领域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具备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适合在电视台、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制作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特效与包装、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人才。主要课程:传播学、艺术学概论、动画创意与制作、影视策划与制作、电视摄像、剪辑技术、影视特效、影视照明、导演基础、编剧理论、电视广告等。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文学、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适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它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

摄影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图片摄影、电视摄像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水准的摄影、摄像技巧与技能,适合从事专业图片摄影、电视摄像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主要课程:艺术学概论、摄影光学、色彩与构图、暗房技术、摄像技术、数码技术、人像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影像编辑艺术等。

表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技能和具有个性化创作意识的影视、戏剧表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表演技巧、台词、形体、声乐、经典戏剧赏析、表演理论、艺术概论等。

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和表演理论知识,在表演上力求艺术性与生活性相结合、地域性与民族性相统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台词、民族舞、民间舞与技巧、唱腔、乐理、声乐、剧目等。

表演(民间器乐方向)(类别: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音乐表演理论知识,专业的独奏、重奏、合奏能力,适应“新民乐”等现代演奏需要的艺术人才。专业课程:独奏、重奏、合奏、乐曲改编。专业基础课: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赏析、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形体、声乐。

戏剧影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导演理论知识和导演、创作技能的影视导演方面的艺术人才。主要课程:表演基础、英语、舞台导演元素、台词、导演理论、舞台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影视剧作、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导演创作等。

戏剧影视文学

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编剧理论知识、编剧创作技能及认识、提炼生活的能力,成为戏剧、影视创作方面的高级艺术人才。主要课程:剧本创作、戏剧赏析、影视作品赏析、文艺理论、戏剧影视艺术概论、视听语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基础等。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7

【关键词】多元思维;戏剧影视;表演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4-01

一、戏剧影视表演训练的多元化

在学习表演创作中要提升学生对于角色的体验,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角色的情感,通过自身对于角色的把握以及表演,营造构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

第一,差异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教学训练活动设置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素质能力以及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例如在实践中,个别学生在舒缓的音乐环境里可以快速进入到角色之中;也有的学生表达能力以及肢体语言能力较为突出。对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以及特征优势,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这种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各种教学案例的演示,让学生模仿各种角色,进而提升学生的表演实践能力。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其保存,让学生通过反复思考了解自身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与修改。教师还可以利用此种模式对学生的缺点进行及时了解,帮助学生修正。

第三,多元化的实践表演模式的开展。戏剧影视表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特征,对此高校戏剧影视表演教育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通过晚会以及音乐会等形式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以及体验能力,进而为学生累积表演经验,使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表演能力。高校也要重视相关的表演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的参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提升表演能力。多元化的训练模式,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对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定

第一,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演员只有加强对剧本人物的了解,深入了解剧本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才能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在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戏剧影视专业的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让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明确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要加强学生人物分析与了解能力,通过对社会背景、任务心理状况以及性格特征等相关内容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目标的设置,只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著名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也就是说,在影视表演中,任何一个角色都有其自身的表演空间,通过对其表演空间的深入挖掘,才可以拓展自身的表演深度,进而提升艺术创作能力。但是在现阶段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主要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良思想,心态浮躁,在学习中忽略了对影视表演的重视。对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手段,通过各种艺术内容的学习,全面培养高素质的表演人才,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

第二,素质能力的培育。在实践中要提升对演员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优化学生的内在思想品质,在根本上提升学校自身的个体利益以及社会利益,进而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第三,表演鉴赏能力的多元化培养策略。首先,在实践中要提升对观赏性艺术表演形式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表演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各种影视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值得学习以及借鉴的地方进行探究学习,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其次,通过工艺讲座以及影视讲座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高校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状况,通过邀请相关影视表演专业的人才开展各种公益讲座,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相关艺术家,进而在面对面的交流^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在多元思维影响之下,要优化现有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模式,基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反思优化自身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训练模式以及内容等相关领域中融入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以及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博.多元思维探讨戏剧影视表演中的教学方式[J].艺术研究,2016,(04):156-157.

[2]李文琳.多元思维下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策略探索[J].戏剧之家,2016,(05):218-219.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训篇8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生 山西戏剧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戏剧文化是山西现代剧、历史剧的人文教化。既包括是戏剧、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的人文教化,也包括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的人文教化。是山西所有艺术门类中最贴近百姓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特色。是我省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之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与山西的戏剧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山西戏剧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繁荣发展已为山西本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土壤,如取材于“山药蛋派”赵树理同名小说的歌剧《小二黑结婚》,主旨在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新政权的支持下才能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烟。离开山西戏剧文化的根基,本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最重要的载体及特定的支撑。同时山西戏剧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巩固着主流价值观。尤其艺术类高校而言,山西戏曲、山西歌舞已经并正在影响和改变着山西艺术类高职生的表演风格和职业观,影响和改变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山西戏剧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动力。因此,山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山西戏剧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在戏剧文化创作、传播之中。由此,在山西戏剧文化视野下如何加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值得研究。

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巧妙地融合到戏剧文化创作、传播之中?如何寻找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文化建设实行紧密结合的契合点和路径?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笔者认为,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开辟“第三课堂”, 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对艺术类高职院校而言,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那么,排练演出的舞台就堪称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第三课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源源不断地渗透于高职生日常的艺术职业教育中,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学生的排练厅、进入了学生的表演舞台、进入了学生编排的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是我省戏剧文化与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合点和途径。

一、现实依据与目标定位

1、现实依据

考入艺术专业高职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人生观、心理素质、文化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他们普遍对一些政治号召及政治活动较少热情和积极性,不大关心形势与政策,只重视专业课而不重视思政理论课,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低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部分同学有一种失败感,普遍存在郁闷和迷茫情绪;受情绪支配,喜欢奇思遐想,强烈直露,想努力追随和表现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1]如何帮助他们走出思想上的困境,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怎样保证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培养,让他们以昂扬的姿态踏上新的征程,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重视在艺术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自觉地将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占高职生举足轻重的专业实践训练中、把学生特别喜爱的各类排演舞台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无疑是探寻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文化契合的思路及对策。

2、目标定位

“大思政”教育观的目标定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成为两者契合点的理论基础。“大思政”教育观的内涵:即打破课堂局限,实现课堂与活动、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理性与感性的有效对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2] “大思政”教育观目标定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跳出“教学、说教”,关注“教育”,在发挥课堂教学价值、活动价值的前提下,促进育人观念和育人方式的转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三体综合原理”,即强调教育者、被教育者、社会环境三体的全面协调一致。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未必“入脑”,“理解”未必“接受”,“知书”未必“达理”,“知道”未必“做到”等难题,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此, 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艺术专业学习中常规艺术排练演出的大小舞台,使学生能在艺术专业实践中认真思考和充分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使其思想政治素质逐渐“升华”。

二、基本内涵与目标思路

1、基本内涵

将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艺术等具体专业的日常排演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排演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在日常排演中不断增强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感,在专业实践中不断领悟党的思想理论观点。也就是说,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艺术类院校特有的、必备的“第三课堂”----即各类实训排演的场地和舞台,用戏剧舞台来搭建思想政治教育舞台。这样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开放性、常规性、持续性,使学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职业能力,从而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2、目标思路

艺术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相对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是艺术类高职教育的生命线[3]。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高职院校的注重实践的大环境,也不可能背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生存。因此,“第三课堂”首先应以艺术排练场和演出舞台为着力点,搭建课堂与舞台的有效联系,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戏剧艺术专业相结合,构建起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型载体。其次,戏剧本来就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走上舞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艺术当中,深入到专业领域,真正实现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有助于真正实现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部门联动、多场合协作的工作格局。再次,以艺化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艺术舞台不仅提升专业素养,更重要的让舞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正能量:舞台调节和控制着学生的兴趣和意志,舞台决定学生的信念、道德标准,规范学生的行为,舞台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让学生懂得要想演一出好戏、就要先学会做个好人的道理。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有用人才。这样通过舞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便从课堂延伸到了校园和社会。

三、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课堂”成为两者契合点的主要体现

1、通过“第三课堂”这一契合点,山西戏剧文化资源在不断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第三课堂”不仅是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整理、再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实践场所,更是展示和传承山西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彩、发挥山西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挖掘山西名人和晋商文化的辉煌形象、展现山西人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勇于奋斗的精神的场所。广大同学在观摩、编写、讨论、排演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并喜爱山西本土优秀文化,进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在此过程中,广大同学与创作者和剧中人物不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一来,山西戏剧文化资源已自觉不自觉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不仅主动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学生在“第三课堂”表演、观看作品过程中,被戏剧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格所深深吸引,感动得热泪盈眶,从中深受启发,不仅育化着台下的观众,也在育化着台上的学生演员。台上台下,台前幕后接受了心灵的洗礼。戏剧文化资源便会不断地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通过“第三课堂”这一契合点,山西戏剧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互补、融合。做到“文化化人”、“文化润德”。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4] “第三课堂”可以让学生摆脱理论的束缚,超越说教的限制,学生在“第三课堂”尝试扮演各种舞台角色,演绎人生百态,历览社会万象,丰富了他们有限的人生体验,也能帮助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合理定位人生。“第三课堂”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竞争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第三课堂”中学会了两样特别重要的文化---吃苦文化和团队文化。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排演训练过程中,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了实事求是、勤于思考的思维品质。为了共同的目标,表达创意、化解分歧、形成共识,获得肯定。大家同唱一首歌,同演一台戏,洒下了汗水,收获了欢乐,增进了友谊,台前幕后合奏着团结友爱的动人乐章,绘成了一幅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既为观众呈现了一件件“至美”的作品,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影响学生终生。

“第三课堂”,就是艺术类高职学生进行学习、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类高职院校中产量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产品和教育资源径。因此,“第三课堂”就是落实山西戏剧文化与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应成为山西戏剧文化与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和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广丽;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教育研究;《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4期

[2] 王国炎、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 [J ];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Z2期

[3] 周吴浪;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科技信息;2009年第21期

上一篇: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范文